诸葛亮临死前在做什么 诸葛亮为何没有对黄皓下手
对诸葛亮不杀黄皓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为什么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诸葛亮临死前,为什么没有杀了黄皓?
诸葛亮临死前三大心愿和后事未了,哪有空去安排杀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太监,可让他想不到的是,就是这个籍籍无名的小太监,却对蜀国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同时连累了他自己的子孙
234年,一代贤相诸葛亮病死在五丈原,年仅五十四岁。临死前,他把全部的精力用在了三件事上,第一,安排大军安然撤退,不受损失;第二,向后主刘禅交代后事;第三,给儿子写封信。
当时魏蜀两军对垒,蜀国这边是诸葛亮统领,魏国则是他的一生之敌、老谋深算的司马懿带兵。诸葛亮既是统帅,又是军师,既要考虑前线打仗,又要操劳后勤粮草,夜以继日地忙碌几乎耗尽了他的精力,史书上说“事无巨细,咸决于亮”既是对他能力的称赞,又埋下了他过劳死的伏笔。最终,诸葛亮没有熬过司马懿,抱憾而终,临终前,他安排军马徐徐而退,秩序井然,司马懿害怕中计,不敢追击,策马收兵,上演了一出“死诸葛吓走生仲达”的好戏。
诸葛亮临死前,上表刘禅,请求死后葬在汉中定军山,并表示自己除了800株桑树和15顷田地外别无余财,还请求皇帝不要因为他而过于厚待自己的子孙。可以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八个字来形容诸葛亮,真的是毫不过分,就以他当时的地位与阶级属性,能做到这一点已经堪称完人。
而诸葛亮临死前做的最后一件事是给儿子诸葛瞻写了一封信,后世称为《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46岁才有了第一个儿子,到他54岁去世时,长子诸葛瞻只有8岁,而他自出山辅助刘备以后,殚精竭虑,操劳国事,极少有亲自教导儿子的时间和机会,因此这封家书便显得尤为重要和珍贵。《诫子书》将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展现得淋漓尽致,成为后世历代文人修身立志的名篇。
诸葛亮临终前做了这么多的事,唯独没有“杀黄皓”这件事,那么究竟是因为什么呢?
其实答案很简单,此时的黄皓不过是后主刘禅身边的一个小太监,既无祸国殃民之能,又无残害忠良之事,顶多就是油腔滑调、陪驾伴读之人罢了。作为蜀汉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诸葛亮,大事都操心不完,哪有心思和先见之明去管一个没有作奸犯科的小太监呢?
诸葛亮死后,蜀国还有蒋琬、费祎、董允、姜维等能臣武将先后执掌朝政和军政,刘禅虽然少了诸葛亮的约束,但大抵还是个靠谱的皇帝,并没有什么骄奢淫逸的坏习惯养成。黄皓此时仍是一个普通的黄门令,虽然很受刘禅宠信,倒也没有做出什么出格的事情来。担任侍中、掌管禁宫的董允时不时地敲打刘禅身边的小太监们,其中尤其对近侍黄皓敲打得最多、最厉害。
转变发生在246年,刘禅已经做了23年的皇帝,黄皓也在皇帝身边伺候了20多年,一对主仆的感情愈加深厚,更关键的是,黄皓最害怕的董允死了,这让他感到扬眉吐气的日子到了。
接替董允做侍中的陈祗没有董允那样铁面无私和正颜厉色,为了和皇帝搞好关系,他迫切需要一个传声筒,日夜陪伴在皇帝身边的黄皓成了最合适的人选。于是两人一拍即合,互为表里,朝政因此愈发混乱。到了258年,陈祗病死,黄皓开始专权,朝中有会察言观色的大臣多有依附,不肯就范的少数几个大臣被黄皓贬调到地方,就连蜀国军事担当、大将姜维都害怕被算计,于是请命屯田在外,不敢回成都。而在朝中和民间都颇有威望的诸葛亮长子诸葛瞻却因为皇帝的关系不敢对黄皓进行惩治,导致蜀国内外一片污浊,给了魏国可趁之机。
263年,邓艾和钟会率领魏军从天而降,杀入成都,之前被黄皓蛊惑“魏军必不敢来”的刘禅只得低首投降,蜀汉灭亡。而在此之前,诸葛瞻和儿子诸葛尚都在绵竹战死,诸葛尚临死前叹道:"我父子受到国家重恩,不能早日斩杀黄皓,让国家受辱人民遭殃,才导致今天的失败,还活着干什么!"
可恨的是,黄皓虽然被邓艾收监准备处死,却被他上下打点,买通了邓艾身边的人说情,竟然被免死,后来不知所终。
诸葛亮在天有灵也许只会感叹子孙无能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