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的十万大军怎么打败建文帝60万精锐的?
朱元璋将皇位传给朱允文后,建文帝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不仅加强了中央的权力,也使得朝廷的行政管理效率得到了提高。但在巩固中央军队指挥权上,他采取的削藩措施,却直接引起了朱棣的不满。燕王朱棣担心自己会失去实际权力,从而以“清君侧”的名义发动了反叛。这场耗时四年的战争,改变了明朝的发展走向。感兴趣的网友们和为什么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本来一开始朱棣的兵马很少,相比朝廷掌控的几十万军队,他的兵马用于封地防御都显得不足。但他的封地所处的地理位置为他提供了一定优势,朱棣17岁就奉命镇守北平,在边塞地区,他多次率军和蒙古军队作战,实际上,镇守边塞的军队已经成了他实际掌控的军队。这部分兵力有十万五千六百余人,在他发动“靖难之役”之后,这些兵马无疑就成了他反叛的支撑。
一支经常打仗的军队,相比隔了多年未打仗的军队,在战斗力方面自然更强。朱棣的这十万军队,看似人数上优势不足,然而建文帝派过去的13万大军和李景隆率领的50万大军,都先后被朱棣的军队打败。经过几次作战失利,建文帝这边已经不再像一开始那样能够从容应对。
但和朱棣的兵马相比,建文帝还有60万大军能够调集使用,消灭朱棣还是有很大把握的。似乎上天要朱棣赢得战争的胜利,李景隆原来率领50万大军去讨伐朱棣,结果却被对方的10万大军打败。剩下这60万大军的指挥权,建文帝又给予了李景隆,让这样一个败军之将再次率领60万大军,无疑是建文帝做的一个错误决定。
事实表明,这个决定使得建文帝最终失去了战争的主动权。率领这60万大军,李景隆从德州北上,朱棣也赶紧召集全部兵力,南下应战,双方在白河沟这个地方展开了决战。本来李景隆这边已经让大将平安率领数万士兵埋伏在朱棣大军来的途中,朱棣大军一来,双方就陷入了激战。朱棣使出诱敌之计,平安率军追击,结果被燕军打的不断败退,朱棣趁势追击,但也没能进一步占到多少优势。双方作战经过斡旋,朱棣这边形势越发不利,到后来已经处于被明军占据压倒性优势的境地。
就在朱棣军队竭力死战的时候,不知为何刮起了一阵大风,明军士兵被吹得睁不开眼。趁着这个机会,朱棣命令燕军全力奋战,李景隆一看形势不妙,又选择了开溜。主帅都跑了,剩下的士兵没有了指挥人物,一时间陷入混乱各自逃跑。燕军趁机追击,消灭了明军的大部分力量。经过这一战,燕军从劣势方转变成了优势方,以致最后朱棣的军队都打到南京城下了。本来这场战役,明军占据了很大优势,建文帝想消灭朱棣,没有太大困难。但因为用人错误,致使燕军扭转了局势。从中可以看出,一场战争纵使某一方占据主动权,也不代表着这一方就一定能赢。像明军占据兵力数量上的绝对优势,最后还是被10万燕军给打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