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慈焕的逃亡生涯是怎样的?他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朱慈焕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为什么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公元1664年,大明帝国在清军排山倒海的攻势下轰然倒塌。早已将妻女屠戮殆尽的崇祯帝万念俱灰,索性一咬牙将自己吊死在煤山那棵歪脖子老树下。随着清军的大举入关,各地明朝皇室人物被逐一诛杀。乱军之中,崇祯皇帝的五皇子,十二岁的朱慈焕得以幸存,犹如惊弓之鸟的他从此开始了漫长的逃亡生涯。
清军为追杀明朝皇室,不仅把国内掀翻了天,连跑到国外的都要“引渡”回来,却忘了有句俗语叫“灯下黑”,看似最严密的地方,其实也是最易出现疏漏的地方。就在北京城内,清军眼皮子底下,本文的主角,崇祯皇帝的第五子朱慈焕,成功开溜。而且这一逃就是整整64年,清朝都换了皇帝,吴三桂也“挂掉”多年,前朝皇子朱慈焕却安然在乡下喝着小酒过着开心日子,而且子孙满堂……
朱慈焕(1633年—1708年),为明思宗崇祯皇帝朱由检第五子,后封永王。清军入关之时,与一位姓毛的将领逃到了河南,种了一年地。因为清政府清查“流贼”,姓毛的逃走,他只能一个人流浪,昨天锦衣玉食的皇子,今朝成了街头乞丐,朱慈焕却也能四处觅食而生。十三岁到祖籍凤阳,按理说,作为朱明龙兴之地,凤阳的搜查本该最严,可恰恰就在凤阳,朱慈焕路遇贵人。
为了保全生命,朱慈焕涂黑面孔,扮作小乞丐的模样,一路乞讨来到凤阳的一户王姓人家,不料这家的主人居然是曾担任过前明给事中的明朝遗臣,他与朱慈焕有着同样深切的亡国之痛,当他得知眼前这位少年的身份后,不禁悲从中来,于是冒险收留了他,并为他改名“王士元”,让他住在家中与自己的儿子一同读书。
五年后,善良的王姓老人病故,已然成年的朱慈焕遂告别乡邻,流浪到江南出家为僧。
如果说朱慈焕就这么在青灯黄卷中了此残生,倒也是兴许又成为另一桩不解之谜。而他又往浙中,结识一个姓胡的余姚人,亦明官员后裔,后两人谈经论文后,这个人颇钦佩他的才学,劝他还俗,并将女儿嫁给她。从此朱慈焕以余姚王士元为名靠教私塾为生,一家人其乐融融。
成婚后,与自己的家人过上了平静的生活。可是满清入关之初,政权尚不稳固,以此,对前明皇族漏网之鱼的捕杀行动并未停止。由于自己的特殊身份,朱慈焕的心中依然不免战战兢兢。他一生安分守己,行事非常低调,且一听到任何风吹草动就急忙带着妻儿逃亡,数十年间辗转大江南北,历尽艰辛。
康熙四十四年,朱慈焕在宁波认识秀才张月怀,后来其他人亦称他张老先生。 不久,发现张行事不安分,居然发现这个张月怀假借他之名试图起事,于是便带家属仓皇逃到湖州长兴县。 后风声吃紧,宁波、镇海都“一步一步挨查”,试图起事的人被抓了十几个。随后朝廷追查日益紧迫,朱慈焕闻得东窗事发,妻女六人,均上吊自尽,三子一孙,均被捕收。再后来至康熙四十七年,官府逮捕康熙四十五年在大岚山起事的浙东和尚张念一,并从其口中得悉慈焕的行踪。四月,在先后逃亡64年后,朱慈焕在山东汶上县躲避被捕,押解京师受审。
当时官员们对着老态龙钟的朱慈焕拿不定主意,追了几十年的“危险人物”其实早已成了无力老头。
七十五岁的朱慈焕在野堂上喊冤:几十年来我更名易姓,从未有过反清的动机。何况,现在我七十五岁,血气衰,须发白,手中无一兵一卒,拿甚么反清?鞠问官员听得有理,不知怎样处置,上报天子。康熙帝传闻朱三太子朱慈焕就逮,喜极而泣,连夜下旨,正法朱慈焕。
康熙固然以刻薄残忍出名,但这个让他心心念念几十年的人,无论怎样也不能放过,哪怕他只是一个手无寸铁的白叟。
康熙四十五年,流亡一生的朱慈焕眼看着两个儿子被斩首,本人又被一刀刀凌迟。至此,崇祯的子孙完全被覆灭,康熙终究把悬了几十年的心放下了。
或许对于清政府来说,朱慈焕的前明太子身份始终是心腹大患,然而经过六十余年风刀霜剑的流亡生涯,年已七十五岁的他已然是风烛残年,再也无力重整大明江山了,也没有证据显示他有反清复明的迹象,对于这样一个古稀老人,康熙居然还以如此酷刑将他残害致死,充分说明了他是一个具有残忍暴戾秉性的独裁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