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平王迁都为什么会导致西周灭亡 期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对周平王东迁洛邑,为何导致西周彻底结束?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为什么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公元前770年,中国历史上发生了一件大事。
这一年,当时在位的周天子,周平王,选择把周朝的首都,从西安迁到了洛阳。这件事,被后世称之为‘平王东迁’。
平王东迁这件事,在整个周朝的历史上,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分水岭。平王东迁之前的周朝,叫做西周;而平王东迁之后的周朝,则叫做东周。而且,自从周平王搬了家之后,周王室便出现了一蹶不振的情况。此后数百年的时间里,周王室再也没有崛起过。
取而代之的,是各大诸侯国开始崛起,并且进行争霸混战。一个混乱的诸侯争霸时代,就此到来。
平王东迁之前,天下诸侯都要服从周王室的管理,认周天子为天下共主。而平王东迁之后,诸侯们却开始相互混战,彼此厮杀,开启了混乱的春秋战国时代。
周平王仅仅只是搬了一个家,为什么会如此大的差别呢?这次搬家行动,为什么会导致周王室急速衰落,再也坐不稳天下共主的位置了呢?
实际上,历史的真相是:不是周平王搬家之后,周朝才开始衰落:而是周王室衰落到一定程度之后,周平王不得不搬家,然后又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出现。
想要更好地解释这个问题,我们还是得简单来捋一下,西周后期的历史。
西周的历史,开始于当年那场著名的牧野之战。自从牧野之战结束以后,周武王干翻了商纣王,周王室被大家共尊为天下共主,西周的历史也就正式开始了。
作为一个奴隶制王朝,西周和后来的唐宋元明清之类的封建王朝,多少有点不太一样。因为有些诸侯国,虽然名义上尊周王室为天下共主,但实际上还是相对独立,甚至可以对周王室完全无视。所以,牧野之战结束以后,周王室其实还有很长一段发展壮大的历史。
牧野之战以后,没过多久,周武王就去世了。周武王去世后,他的儿子周成王即位。但是因为周成王即位的时候比较年幼,所以就只能由周武王的弟弟,也就是那位著名的周公辅政。
此后的四十年里,西周先后经历了周成王和周康王两代周天子,这期间周王室重新修订了法律和礼制,作为各大诸侯国之间通用的法则。这套礼制的确定,直接从名分上强化了周天子的地位。
另外,在此期间,周王室还消灭了不少商朝余孽。当年武王伐纣成功之后,虽然取代了商纣王,成为了新的天子,但是商朝还是有很多旧部幸存了下来。当时周武王急需建国,稳定人心,自然也就没彻底清理他们。
直到周成王和周康王的时代,这些商朝余部,才被彻底清除。此后,虽然也有一些前朝留下来的诸侯国,但这些诸侯国,已经彻底臣服于周王室。而且,这期间周王室又封了不少自己人作为诸侯。这其中有周王室的开国功臣,比如封姜子牙建立了齐国;也有周王室的自家人,比如周武王的一个兄弟,被封到了燕国;而周成王的弟弟,则是被封到了晋国。
所以,直到周康王的时代,周天子才算是彻底强化了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如果类比后来汉朝历史的话,周武王大概相当于刘邦,而周成王和周康王在位期间,则是相当于后来的文景之治了。
和后来的汉朝一样,经过了周成王和周康王的治理之后,周朝已经完成了内部整合,接下来自然就要想着对外扩张了。从周康王晚年开始,周朝就开始逐渐对外扩张,西北打败了鬼方,南方扩张到了荆楚。
而周康王去世之后,接下来即位的周昭王,三次亲征南方,为周朝开拓了不少疆土。周昭王之后的周穆王,则是向西扩张,逐渐扩张到了甘肃地区。而且,周穆王还击败了犬戎,再次扩张了周朝的地盘。
如果类比汉朝的话,周昭王和周穆王这个时代,大致相当于汉武帝在位时期。西周国力最强,向外扩张的幅度很大,但同时,连年战争,也为周朝留下了不少隐患,为后来西周的衰败埋下了伏笔。
因为周穆王在位后期,西周因为连年战争,国力已经消耗极大。所以接下来,到了周共王和周懿王时期,西周不得不停止了对外战争,开始转攻为守。不过,这种战略收缩的策略,却无法从根本上扭转西周的衰退。所以到了周懿王在位后期的时候,边境地区的外族,又开始重新壮大起来,周朝又开始在边境不断败退。
随着西周国力由盛转衰,接下来西周的内部矛盾,自然也就开始逐渐凸显出来。放到后来的封建时代,这个矛盾就是土地兼并的问题。但是在西周时期,因为没有所谓的土地买卖,社会制度不一样,所以这个矛盾,就变成了周王室和诸侯国之间的矛盾。
没错,其实从西周后期开始,有些强大的诸侯国,就已经开始想要脱离周王室的控制,打算自立一方了。
对此,当时的周王室还是比较强势的。虽说对外面的那些异族,周王室此时已经逐渐不再占优势。但是对中原内部的这些诸侯国,周王室还是有压倒性优势的。最关键的是,此时周王室经过连续上百年的分封之后,光是姬家人自己的封国,就已经占据天下的一半了。
所以,在西周后期的时候,姬家人因为利益一致,大体上那些姬姓诸侯国,还是帮着周王室一起弹压其他诸侯国。所以,此时的周王室,尽管已经有些衰落,但仍然可以保持天下共主的地位。
但问题是,如果周王室的衰落趋势,无法从根本上扭转,那这种平衡自然也保持不了多久。所以,自周懿王之后,西周又先后经历了周孝王、周夷王和周厉王这三代之后。在这期间,周王室虽然也想过各种办法,但却依然无法解决问题。
所以,到了周厉王时期,西周出现了国人暴动的现象。大致就是周王室为了重启对外战争,对百姓的压迫太大,导致大家直接驱逐了周厉王。
如果放到后来的封建朝代,到了周厉王这个时候,西周其实就已经快要亡了。接下来要发生的,基本上就是推翻了旧时代的政府之后,一些军阀和农民军势力,开始相互混战,最后角逐出新的统一政府。
但问题是,西周和后来的封建朝代不一样。除了周王室自身之外,那些姬姓诸侯国的存在,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周厉王时代结束后,虽然周王室直辖地区,曾经短暂出现过没有天子的状态。但后来,在各大姬姓诸侯国的干预下,周厉王的儿子,还是回到了周王室,并且成了新的天子。
这就是西周的倒数第二位天子,周宣王。
周宣王即位之后,因为周宣王本人是被几个强大诸侯国推举上去的,所以自身自然要受到那些强大诸侯国的影响。再加上周王室原本就有,让诸侯入京主政的惯例,所以周宣王在位前期,几个强大的诸侯国国君,都在周王室内部担任了重要职位。
到了这个时候,周天子的权力,其实已经被大大限制了。而且,这种集合性质的整体,本身也是矛盾重重。当然,这种体制也不是没有好处。至少那些诸侯国的国君,开始在周王室内部担任重要职位之后,多少会拿自己国家的利益,来填补周王室这边的亏空。
再加上周宣王本人,也确实还算有点才能。所以,周宣王在位前期,周王室内部的问题,竟然有了渐渐消泯的趋势,后世对这段历史,也称之为‘宣王中兴’。
不过,随着周宣王做天子的时间越来越长,周宣王自然也想摆脱这些诸侯的控制,如果放在后世的话,这些诸侯就是所谓的权臣。所以到了周宣王晚年的时候,周宣王就开始想着要驱逐这些人,并且重启对外战争,重新树立周王室的威信。
但这样一来,周宣王显然会丢掉那些诸侯国的支持,同时在对外战争方面,也讨不到什么好处,进一步加速了周王室的衰落。
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周宣王去世,西周最后一位天子,周幽王,正式登基了。
对于周幽王这个名字,后世最重要的一个印象,应该就是所谓的烽火戏诸侯了。但据后世史学家考证,烽火戏诸侯这件事,到底是否存在,其实都是存疑的。虽然《史记》明确记载了这件事,但也有一部分历史学家认为,这件事其实是不存在的,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也是受了一些错误的历史资料影响。
而如果抛除那些有争议的历史,大家公认的周幽王在位期间的历史,其实是这样的。
周幽王在位期间,周王室已经衰落到了一个临界点。很多异姓诸侯国,对周王室早已经是听调不听宣,相对独立了。就连周天子自己家亲戚的一些诸侯国,都开始逐渐脱离周王室的控制。
对此,周幽王自然也很着急,想过很多办法。但问题是,当时周王室已经衰落到一个临界点,早已不像当年,可以凭借武力讨伐那些不听话的诸侯国。此时的周王室,如果真的要按照当年的标准来,恐怕就要站到大部分诸侯国的对立面了。
此时的周王室,就像一个干燥的火药桶,只差一颗火星,就可以引爆所有矛盾。而这颗最终引爆所有矛盾的火星,就是所谓的立储问题。
周幽王原本有一个正妻,这个正妻是申国的公主。申国也是当时所有支持周王室的诸侯国当中,最重要的一个。申国的历史并不算长,当年申国的初代国君,曾经力挺周幽王他爹,也就是那位周宣王,回去继承了王位。大概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后来周幽王才会娶了申国国君的女儿。而周幽王和申国公主的女儿,自然也就被立为了太子。
但后来,周幽王犯了很多男人都会犯的错误,那就是移情别恋。据说周幽王当时有一个新欢,这个新欢有了一个儿子,所以周幽王后来就废掉了原来的太子,和那位申国公主,改立这位新欢和她的儿子。
而这个新欢,就是历史上那位大名鼎鼎的褒姒的原型。褒姒这个人,到底是否存在,这其实是有争议的。但周幽王当时移情别恋,喜欢上了另一个女子,这确实是真的。
换太子这件事,在历朝历代都是大事,在当时的西周也是如此。而且,因为当时周王室面对的特殊时局,这件事很快就开始发酵。那位申国公主被废之后,自然只能带着儿子,回了申国娘家。而娘家看到自己的女儿受欺负之后,自然也不肯善罢甘休。
除了情感方面的因素之外,更重要的是,这里面还有很深的利益纠葛。如果申国公主,可以继续做王后,那未来的天子就是申国国君的外孙。而这位申国公主被废之后,那下一位周天子,就和申国没有半毛钱关系了。
不管从哪个角度来说,申国都注定要掺和一脚。但问题是,单凭申国的力量,又无法颠覆整个周王室。此时周王室虽然已经衰落,但自身还拥有很强的军事力量。至少和其他诸侯国相比,周王室的力量,远不是任何一个诸侯国能比的。
所以,此时的申国,急需找一个帮手。但其他诸侯国,都是周天子的臣子,注定没这个胆子。所以在这之后,申国就把目光,投向了西边的犬戎。
犬戎和西周的关系,有点像后来匈奴和汉朝的关系。虽然在之前的西周历史上,西周曾经击败过犬戎,但后来随着西周王室的衰落,此时犬戎又逐渐崛起了。此时的申国,如果想找一个够分量的盟友,那犬戎自然是最好的选择。
不过,在做这个选择之前,还有一个问题需要解决,那就是名分的问题。申国这次起兵,虽然就是所谓的造反,但肯定不能真打着造反的名义。所以接下来,申国国君就把自己的外孙推了出去,也就是那位被废掉的西周太子。打着他的旗号,回周王室平叛。
如此一来,虽然申国联合犬戎进攻周王室,但这场战争就不再是所谓的外敌入侵,而是周王室的内乱。最重要的是,按照以往的制度,周王室遭遇外敌入侵之后,其他诸侯国必须来帮忙。而如果是内乱的话,那就可来可不来了。
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最后,申国和犬戎的联军,直接杀入周王室统治的核心区域,并且攻破了西周首都镐京,也就是今天的西安。随着镐京被攻破,申国得到了自己的政治筹码,犬戎则是开始大肆劫掠,直接把镐京洗劫一空。
这一下,问题彻底大了。
之前那些观战的诸侯国,大多是想着坐收渔利,谁也没想过申国胆子这么大,竟然真敢联合犬戎,直接攻破镐京,杀了周幽王。要知道,之前周厉王不管如何倒行逆施,大家最多也就是将他驱逐,并没有将其直接干掉。所以这场混战,结果显然是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
或许,当时申国在联合犬戎的时候,也只是想着要利用犬戎,并没有想过要真的干掉周幽王。当时申国国君的想法,最多可能也就是俘虏周幽王,然后自己把持朝政。然而,随着犬戎把事情闹大,这下子,谁都收不了场了。
得知镐京被攻破之后,此时一些依然忠于周王室的诸侯国,纷纷带兵前来救援。当然,更多的诸侯国,还是在进行观望。因为没有人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如果周王室真的就此覆灭,那未来会怎么样,恐怕就真的无法预料了。
很快,随着各大诸侯国的援军赶到,犬戎被迫撤兵。不过,当犬戎撤退之后,摆在大家面前的,只有一片断壁残垣。因为犬戎撤退之前,直接放了一把大火,将整个镐京烧得干干净净。
随着各大诸侯国援军抵达,犬戎暂时被击退了。不过,面对眼前的废墟,几个很重要的问题却突然摆在了所有人面前。
第一,如果继续以镐京为都城,重建镐京,到底需要多长时间?
第二,如果继续定都镐京,下次犬戎再打过来,周王室拿什么去应对?要知道,经此一役之后,周王室已经是元气大伤,精锐军队几乎损失殆尽。下次犬戎再打过来,周王室如果不向其他诸侯国求援的话,几乎铁定是挡不住的。
第三,就算其他诸侯国,愿意来救镐京。这样多来几次的话,周王室就等于是被持续放血,就算周王室家底比较厚,能不能撑得住这样的消耗呢?
第四,此战之后,周王室的实力暴跌,镐京周围的精锐军队几乎被打光了。如果继续留在镐京,会不会被镐京周围的几个诸侯国,进一步架空,甚至直接篡位?
第五,周幽王已经死在了混战之中,此时周王室已经没有天子了。那么接下来,天子之位又该由谁来继承呢?
对于这几个问题,史书上基本没有任何记载,我们只能从当时的时代背景,来归纳总结这些问题。不过显然,当时所有参与击退犬戎的诸侯,以及周王室的幸存者,都很关心这些问题。因为这些问题的最终答案,将直接关系到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
因为年代太过久远,再加上当时的史官,也没有详细记载这种事情的习惯。所以对于当时大家到底是怎么讨论这些问题?讨论的时候发生了哪些事情?我们一概不得而知。
我们只知道结果。
最终,经过大家权衡利弊之后,大部分诸侯,选择推举周幽王的儿子,也就是申国支持的那位太子,继承天子之位,这就是周平王。这事也不难理解,毕竟当时申国刚刚攻破镐京,又有太子在手,话语权自然更大一些。
但同时,也有少部分诸侯国,不认可这个结果。他们直接推举了周幽王的弟弟,做了新的天子,这就是周携王。
从这时开始,此后的二十年里,周王室一直都是这种两王并立的局面。同时存在两位天子,这对于周王室内部来说,显然也不是一个好消息。自此之后,原本就已经损耗严重的周王室,又因为两王并立的问题,继续内耗,力量自然也就进一步衰退了。
而且,周平王登基之后,还要考虑首都的问题。除了之前提到的那几个有关首都的问题之外,周平王还需要考虑一个更现实的问题。要知道,他的天子之位,从某种意义来说,是通过弑杀自己的父亲,然后硬抢过来的。所以,如果周平王继续留在镐京这边,能够得到多少人的支持,也是一个大问题。
显然,留在镐京,需要花费巨大的代价,去重建京城;接下来还需要花费更多的力气,去抵御犬戎的入侵。与此同时,周平王还得防备,会不会有些忠于周幽王或者周携王的人,对他做一些不利的事情……
留在镐京,需要面对的麻烦,显然是很多的。
相比之下,迁都洛邑,无疑是一个更好的选择。洛邑在西周时代,是一个不逊色于镐京的大城,同时也可以称之为西周的另一个首都,设施非常完备。而且,洛邑那边的军队主力,基本上没有遭遇什么损失。
除此之外,洛邑那边,更靠近郑国和晋国。这两个大国,都是姬家子孙的封国。有他们的支持,周平王也更容易坐稳王位,而且不容易被架空。反倒是留在镐京的话,说不定很容易会被申国彻底架空,最后成了一个傀儡。
不管怎么看,迁都洛邑,好处似乎都比留在镐京,要更多一些。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周平王登基之后,第一个命令就是搬家,从镐京搬到洛邑,也就是从西安搬到洛阳。因为洛阳在西安的东方,所以在这之后的周朝,就被称之为东周。
从平王东迁的历史背景,以及当时整件事的来龙去脉,我们不难发现:不是周平王迁都之后,导致了周王室迅速衰落。而是周王室衰落到一定程度之后,周平王不得不迁都。
而周平王的这次迁都,对后来的历史发展,更是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首先,周平王迁都到洛邑之后,发现情况并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好。郑国虽然愿意帮助周王室,但私心却更多一些。更多的时候,郑国是在挖周王室的墙角,而不是扶持周王室变强。至于晋国,接下来基本上就没怎么管过周王室,只是利用周王室衰落的机会,趁机发展自身,让自己变得更加强大。
与此同时,两王并立的局面,更是让周天子的权威,荡然无存。而且,这种局面持续了整整二十年的时间,直到二十年之后,随着晋国的插手,周平王才有能力去击败周携王,重新成为唯一的天子。但在这二十年当中,各大诸侯国就如同脱缰的野马一样,疯狂发展,再也不受周王室控制了。
等到周平王打败了周携王的时候,此时的周王室,别说号令诸侯横扫天下了。出了周王室的实控地盘之后,其他诸侯国愿不愿意搭理周王室,都是两说。从这时开始,周王室的力量,最多也就只相当于一个稍强的诸侯国。到了春秋中期以后,更是连中等诸侯国都比不上了。
另外,在迁都洛阳的过程当中,周平王因为护送自己的马夫队伍,立下了很大的功劳,不得不给予一个承诺。这支队伍,原本是周王室的御用马夫,后来为了方便养马,周王室还特意给了他们一块地方。这块地方,大致在今天的甘肃天水地区。
而这次平王东迁的过程当中,这支马夫家族率领的力量,不但参与击退犬戎,而且还护送周平王去了洛阳。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周平王给了他们一个承诺:以后在关中地区,只要你们击退了犬戎,拿回来的地盘,全都归你们自己所有。
正是周平王的这个承诺,导致秦国作为一个诸侯国,正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此后五百年里,秦国不断发展,最后终于横扫天下,再次统一了中原。
纵观平王东迁的整个过程,我们不难发现:周王室的这次搬家,其实并不是一个偶然现象,而是周王室衰落之后的必然结果。至于平王东迁之后,所造成的那些影响,很大程度上来说,也是周王室衰落之后造成的结果。
因为周王室本身无力控制天下,其他诸侯国当中,又没有任何一个,可以独自对抗其他所有诸侯国,彻底将周王室取而代之。所以从这时开始,诸侯混战的春秋战国时代,就逐渐到来了。
这就是历史上真实的平王东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