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在历史上有着怎样的成就?他的本名叫什么?

  周公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为什么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周公”这个词,经常会出现在我们都生活里,而频率最多的,也就是“周公解梦”。只不过现在来说,解梦才是重点,很多人都不清楚,甚至不知道,周公到底是谁。其实,周公也只是一个称呼,一个尊称,周公的本名,说出来可能很多人会觉得惊异和好笑。周公是辅佐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的大臣,也是他们的家人,名叫“姬旦”,乍一听就是“鸡蛋”,但是,作为名流千古的人物,姬旦的功绩,绝不是像鸡蛋一样,一个零。那么,周公到底有些怎样的历史功绩呢?

image.png

  姬旦,与周王朝的建立者周武王姬发一样,都是周文王姬昌的儿子,姬旦是第四子,还是姬发的弟弟。因为姬旦的采邑在周地,爵位是上公,所以又被称为“周公”,就比如商鞅,本名是卫鞅,但是封地在商地,人们就叫他商鞅,时间一长,可能连他原本的名字都不知道了。

  周公的成就,绝不单单是辅佐三代君主这样说起来这么简单。第一位,周文王,他是周王朝的奠基人,第二位周武王,是周王朝的创立者,第三位周成王,是周王朝的发展者,从无到有,从一个有能力与商王朝抗衡以至于一定会遭到打压的诸侯国,到最后进攻朝歌灭掉商朝,建立一个新的政权,还要对这个政权进行巩固。周公前后辅佐了三代君主,是一个十足的“三朝元老”。

image.png

  周公还是一个经常出现在孔子梦中的人。孔子想来就不用介绍了,但是孔子为什么没事会梦见周公呢?“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这是孔子曾经发出的感慨,表面上是说,自己老得不行了,竟然好久都没有梦见周公了,实际上,代表的是一种对于“礼崩乐坏”的失落。礼,指的就是周礼,也就是五经中的《礼》,乐,就是庙堂之乐。礼崩,乐坏,孔子处在春秋末期,看过之前的有关东周的文章的小伙伴应该知道,春秋末期接着的就是战国,诸侯割据,没有人把周天子放在眼里,尽管周天子依旧存在,在名义上还是天下共主,但是也只是名义上了。

  那个时期,西周的礼法根本得不到实施,原本的礼乐制度无法贯彻,社会也就失去了本应有的秩序,孔子借着感叹自己老了,梦不见周公的机会,对当时的社会现状进行的这一番批评,可是尽管自己还有心,却已经没有能力去制止,去斧正了。也由此可以看得出来,周公时期,社会的文明程度,是后世,至少在东周时期,是没有办法达到的了。

  周公也是后世孔子儒家学说的奠基人,“礼”这种听起来比较缥缈,不是具体实物的东西,在殷商时期已经出现,刻在甲骨文之上,最开始的时候,礼只是人们祈求鬼神时候的特定的一种仪式,周公制礼,一开始也只是为了满足祭祀时候对于秩序的安排,毕竟古人对于祭祀活动看得是非常重要的,这样重要的场合,重要的活动,没有秩序怎么能行?所以,按照血缘关系和尊卑等级,分别制定出了各种不同关系之间的行为规范。而周公制定的这些礼,又把原本仅限于“事神致福”的含义淡化了下来,也就是说,不应该只在特定时候才遵从礼节,而应该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注意到这些问题。

  由此可见,周公制礼,总结了前人的经验,再结合周人原本的习惯,制定出来一种更为合适的行为规范体系,这套体系最终也成为了宗法等级制度的标准和依据。

image.png

  这只是关于“礼”的一部分。除此之外,周公还是武王姬昌最得力的助手之一,而另一个助手,就是姜尚姜太公。正因为周公与武王之间的血缘关系,相比姜太公更为亲近,所以,武王会把很多事情,不管是大事还是小事,都拿出来与周公商讨,可见周公对于武王来说是最亲近的助手,也是最有助力的亲人。

  建立周王朝之后没两年,周武王就去世了,留下尚且年幼的周成王姬诵。周公担心因为武王之死引起动乱,所以代替成王处理政务,但是这样一来,也很容易招来流言,果然,武王的同母弟弟管叔就开始散布流言了,说周公这样做,明显是要对周王不利。周公劝告姜太公和召公,也就是周武王同辈的西周宗室,说明自己这样做的目的和意义,表明自己绝对没有叛乱之心。

  后来,管叔与蔡叔又勾结纣王尚在人世的儿子武庚反叛周王朝,周公奉成王之名起兵东征,平了这一次的叛乱,杀掉管叔和武庚,蔡叔流放。处理好这里的事情时候,他又顺道继续东行,灭了五十多个国家,商朝时期的名将飞廉也被赶到海边杀掉,周王朝的势力也就延伸到了海边。

  周武王的确是建立起了周王朝,但是他只是打击了商王朝的核心势力,周公这一次的东征,才终于将它外围的势力清扫掉,周国国土延伸到了海边,再也不是之前的那个小国家了。

  关于周公,还有非常多的小故事,比如当他知道有人才前来拜访的时候,就算在洗头,也要把头发握起来,就算在吃饭也要把饭吐出来,正所谓“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周公如此礼贤下士,天下贤才又怎能不尽心做好自己的职责呢。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