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时期的诸侯们都只能自称为公 楚国君主为什么会自称为王
很多人都不了解楚国君主的事情,接下来跟着为什么小编一起欣赏。
公元前1044年,周武王姬发率领众诸侯起义,组成了一支讨伐纣王的联军。两年后,伐商联军在牧野大败纣王,灭亡了无道的商朝,建立了崭新的朝代——周朝。
周武王夺取天下后,自称为"天子",并将伐纣过程中立下功劳的诸侯、上古圣贤人物的后代,以及自己的同族宗亲分封到全国各地,让他们各自建国,拱卫中心的周朝都城镐京。后来,周朝迁都洛邑,历史进入春秋时期。
这一时期,其他国家都称"公"例如齐桓公,唯独楚国称"王"例如楚庄王,这是为什么呢?
后世称呼一国之主的"皇帝"一词,要到公元前221年才被自认为"德兼三皇、功盖五帝"的秦始皇嬴政所创造。在此之前,周朝作为天下共主,被称为"天子"、"周王",而其他诸侯则只能够自称为"公"。据唐代史学家司马贞所著的《史记索隐》记载,后世称之为"春秋五霸"的五位国君,分别是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宋襄公。
而《荀子》主张的"春秋五霸"则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这些君主中,齐、晋、秦、宋的国君都称"公",而吴、越、楚则不同,他们虽然身为诸侯,但自称的确实与周天子地位相等的"王"。而要想知道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一情况,还得从这几国的建国史说起。
我们先来说说题外的吴国和越国。细心的网友们会发现,称王的吴、越、楚三国都处在当时中原地区以南的偏僻之处,那里距离周天子掌控力最强大的地区比较遥远,正所谓"天高皇帝远",再加上古时候交通不便,信息不通畅。可能诸侯在南方称王很多年后才会被周天子知晓。
当然,即使如此,也不是人人都敢于称王的,称王前必然要具备一定的实力,否则周围的强邻很轻易便会以"尊王攘夷"为名前来讨伐。吴国、越国因双方的君主夫差、勾践而为人所熟知,"卧薪尝胆"也是后世常用的成语典故。
而早在夫差成为吴王前百余年,吴国国君已然称王。传说,周文王的祖父周太王有三个孩子,周文王姬昌之父季历是最小的一个。周太王喜欢自己的孙子姬昌,但按照立嫡立长的继承规则,季历是无法继承的。季历的两个哥哥懂了父亲的心意,便主动离开,前往了南方,于是开创了吴国。
后来吴国持续发展,逐渐壮大,据《史记》记载,鲁成公五年(前586)时,"寿梦立而吴始益大,称王。"越国则是夏朝君主少康的后裔,他们在南方发展许久,到了周敬王时,越国国力渐强,于是国君允常便自称越王。
楚国和吴、越非常相似,楚国本是北方一支部族,受到商朝人驱逐而逃往南方,周朝建立过程中,楚部落首领鬻熊为周王当火师,肩负祭祀祈祷重任,但周朝建立后却没有得到封赏。直到周成王时期,鬻熊的曾孙熊绎才得到封爵,不过也只是最低等的子爵。
在楚国的发展过程中,来自中原的诸侯们都对其非常蔑视,认为楚国地处蛮荒、人民野蛮,不配和中原众诸侯一同会盟,于是都排挤楚国,称之为蛮夷。楚人忍辱负重,背负着屈辱和嘲笑,拼命的开垦土地、发展国力,并陆续对外吞并了一些小国。
据《史记》记载:"三十五年,楚伐随。随曰:'我无罪。'楚曰:'我蛮夷也。'"可见,楚人对于"蛮夷"的称号恨之入骨,并用这一称号来挖苦曾经嘲笑楚国的随国。楚国攻打随国,让身为周朝宗亲的随国国君面见周天子,请求为楚国提升爵位。
楚武王三十七年(前704),随国国君带着周天子否定的答复回到南方,"楚熊通怒曰:'吾先鬻熊,文王之师也,蚤终。成王举我先公,乃以子男田令居楚,蛮夷皆率服,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武王,与随人盟而去。"楚国国君自此代代称王。
综上所述,楚国之所以称王,最为主要的原因便是受到诸侯的嘲讽、周王的轻慢,这也是日后楚庄王做出"问鼎中原"的威胁举动之原因所在。其次,距离周天子和其它强国距离较远,不易被讨伐也是楚国称王所依仗的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