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到魏晋时期,分封制经历过什么变化?

  说到分封制,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为什么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事迹。

  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561一1626年)曾说过一句家喻户晓的名言“Histories make men wise(读史使人明智)”我们古人对“以史为鉴”也深有体悟,如唐太宗曾有名言“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北宋神宗为司马光等编撰的编年体史学巨著取名《资治通鉴》,就有“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的评价。然而,“以史为鉴”是否是一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就周秦汉魏晋历代统治者对分封制的认识、鉴戒和反复的史实而言,此断言尚有值得商榷之处。

image.png

  一、周代分封制的实践

  西周原是僻居西北一隅的姬姓周族建立的朝代。原本弱小的周族战胜了强大的商朝,取而代之,成为中原大地新的统治者。如何有效的实行统治?西周初统治者周武王、周公、周成王选择了建立在血亲、姻亲等亲缘关系基础上的分封制。

  西周初分封的诸侯国,受封者或为周王兄弟子侄,《荀子•儒效》:“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焉,周之子孙苟不狂惑者,莫不为天下之显诸侯。”或为异姓功臣姻亲,如吕尚封于齐;或为古时候圣贤后裔,如舜后封于陈,禹后封于杞;或为臣服西周的方国首领,如南方的荆楚等。

  西周分封制要有效的运转,一是宗法血缘亲缘伦理关系的强化,《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昔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亲戚,以蕃屏周。”一是西周中央政府要拥有强大的力量,尤其是武力,对分封的诸国,才会拥有控制力和威慑力。

  西周覆灭,周室东迁。周天子虽名义上为天下共主,然其对诸侯国的控制,几乎丧失殆尽。争权夺利的诸侯国遂彼此攻伐,割据混战达五百余年,即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

image.png

  二、秦朝对分封制的否定

  周代分封制的经验教训,给秦朝统治者以深刻的鉴戒。故秦朝统一伊始,统治集团在地方行政体制问题上,就分成以丞相王绾等所持的沿袭周代分封制,和以廷尉李斯为首的否定分封制,力主推行郡县制两派,并展开激烈争辩。

  《史记·秦始皇本纪》:“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秦始皇最终采纳李斯建议,废除分封制,分天下为36郡。

  三、汉代兼采分封制与郡县制

  秦末暴政,激爆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天下纷纷响应。多地反抗秦朝起义的武装力量的领导权,都掌握在六国旧贵族或其后裔手中。国家体制,有回归六国割据并立的趋势。在秦末农民起义中,最终取得实际领导地位的项羽,在率领诸路义军灭亡秦朝后,重新实行分封制,既有对六国割据体制的沿袭,也是对当时各地方实力派事实割据的一种无奈默认。

  楚汉相争,最终刘邦胜出。刘邦称帝,建立汉朝,史称西汉。刘邦实行分封制,据分封主体和分封意愿的不同,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一是刘邦被迫分封楚汉战争中隐然割据一方的将领,如韩信、彭越等为诸侯王,即所谓“异姓王”。

image.png

  刘邦统治逐渐稳定后,逐步铲除“异姓王”。

  鉴于秦不实行分封制,皇室孤立无援,迅速灭亡的历史教训,“以史为鉴”的刘邦在铲除“异姓王”后,不但没有象秦始皇那样废除分封制,唯行郡县制,而是大肆分封宗室子弟为诸侯王,即所谓“同姓王”。

image.png

  刘邦还赋予这些“同姓王”巨大的权力:如其封国职官,官名与职责,均与中央政府相同;除丞相由皇帝任命外,其余职官,均由诸侯王自行选任;诸侯王职掌本国财政、司法、军权等权力。

  刘氏宗王在惠帝、吕后时期,确实承担起维护刘氏皇室的重任。如吕氏欲篡夺皇位,改朝换代;全赖刘氏宗王攻于外,元老功臣政变于内,始未得逞。

  汉文帝时,若干诸侯王,已有不臣觊觎皇位之野心。零星的谋反叛乱,开始发生。贾谊曾给文帝上《治安策》,痛陈诸侯王权力过重,对皇权构成严重威胁,提出“众建诸侯少其力”的对策,即将一个大诸侯国,肢解为若干小国,削弱其势力。

  汉景帝时,鉴于诸侯国势力严重威胁皇权,采纳晁错“削藩”建议,激爆吴王刘濞(汉高帝刘邦侄)为首的“七国之乱”。

image.png

  “七国之乱”被汉朝中央政府武力镇压后,汉景帝即凭借战胜之威,大规模剥夺诸侯王的权力。如将王国丞相改称相,王国职官均由中央任命等;剥夺或削弱诸侯王治国治民的各项权力。

  汉武帝即位后,继续采取诸如“推恩令”、“左官律”、“附益法”、“阿党法”等手段,肢解诸侯国,禁止或防范诸侯王招纳贤才,与王国官吏沆瀣一气,结党营私等。他更是巧妙地利用汉文帝时颁行的《酎金律》,剥夺了大量王、侯的封土或爵位。王国对皇权的威胁,在汉武帝时代,基本解决。

  汉武帝虽比较彻底的解决了王国对皇权的威胁,但王国势力虚弱,却导致汉末外戚王莽篡夺皇位时,近10余万人的刘氏宗室,除少数人奋起反抗外,大多沉默、旁观,甚至不乏助纣为虐者。

  东汉建国后,始终对王国有严厉的控制、防范措施。因而,东汉一代,几无诸侯王谋反篡位事发生。

  四、曹魏苛禁宗室

  建安中后期,曹魏虽未正式立国,但随着曹操地位的上升与巩固,他开始谋划篡汉。其中一个重要步骤,便是借汉献帝之名,策封诸子。《三国志·武帝纪》裴松之《注》引《魏书》记载,(建安)十六年正月,封曹植为平原侯,曹据为范阳侯,曹豹为饶阳侯,食邑各五千户。

  黄初元年(220年),曹丕称帝,即令封侯诸弟皆离开京师,居于封国。黄初三年三月,魏文帝诏曰:“立齐公叡为平原王,帝弟鄢陵侯彰十一人皆为王。”

image.png

  曹魏虽有分封制,但对受封宗室诸王,百般防范。魏晋之际人袁准论述道:“封建侯王,皆使寄地,空名而无其实。王国使有老兵百余人,以卫其国。虽有王侯之号,而乃侪为匹夫。……诸侯游猎不得过三十里,又为设防辅监国之官以伺察之。王侯皆思为布衣而不能得。”司马氏夺权之前,曹芳在位,曹爽执政时,宗室曹冏对此深感忧虑,因此上奏,大声疾呼“今魏尊尊之法虽明,亲亲之道未备”。他遍引秦汉历代废除,或削弱诸侯王权势,弊端无穷,“今陛下君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而无辅弼,为什么相救?”司马懿父子发动政变,夺取政权时,卒如曹冏所忧。

  五、西晋分封制与“八王之乱”

  西晋开国皇帝晋武帝司马炎对曹氏速灭,宗室诸王束手无策,束手待毙的历史教训,深有体悟,故晋朝建国,大行分封之制。《晋书·宗室传》:“有晋思改覆车,复隆磐石,或出拥旄节,莅岳牧之荣,入践台阶,居端揆之重。”

  出乎晋武帝意料的是,当他去世后,司马亮等八个诸侯王,为争夺最高统治权,而展开长达16年的激烈混战,史称“八王之乱”。导致统一三国,一度繁荣富庶的西晋帝国,国力虚弱不堪,在异族攻击下,坠入万劫不复的亡国深渊。

image.png

  总结

  对于周秦汉魏晋历代最高统治者而言,分封制可谓一把双刃剑:控驭得当,分封的宗室诸王,可以成为皇室的坚强屏障,毕竟“血浓于水”,“兄弟同心,其利断金”。若过度削弱,严厉防范,则异姓权臣擅政、篡位时,宗室子弟只能束手无策,毫无作为。若失驭,受封诸王则赤裸裸地暴露出他们对权利、财富的贪婪和渴求,为使自己利益最大化,而不惜弱肉强食,割据混战,严重者,甚或将整个帝国推向灭国深渊。这个“度”,无论是雄才大略之君如秦皇、汉武,还是平庸之君魏明、晋武,都难以精准拿捏。因而,在分封制存废问题上,周秦汉魏晋历代统治者虽重视“以史为鉴”,以为只要反前朝之道而行,即可避覆车之险,但结果却往往背离初衷,甚或给最高统治者,乃至国家和社会,造成致命伤害。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