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贞臣子还是隐忍高手?他其实一直在为自己的家族做暗桩?

  忠贞臣子还是隐忍高手?他其实一直在为自己的家族做暗桩?下面为什么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曹叡临终前指定的辅政大臣,除了司马懿还有另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曹爽,如果说司马懿是曹丕和曹叡时代功臣阶层的代表,那么曹爽就是非常典型的宗室代表。和后代记载的不同,实际上曹爽在曹叡时代表现出来的行动跟他成为辅政大臣后截然相反,不仅谦虚谨慎而且为人厚重,而曹叡因为自幼跟曹爽关系亲密也对曹爽信任有加,因而会任命一个童年的发小加亲戚托付后事也在情理之中。

  然而曹爽有一个很致命的问题,就是社会经验严重不足,这点直接导致了他在看人上有非常严重的偏差,这也难怪,相比较自幼生活在宫廷斗争中的曹叡,曹爽没有继承人的压力和危险,更遑论跟司马懿一样在死人堆里打磨出来的意志力。这样的曹爽,很容易被一些表面文章做得好,肚子里却都是草包的夸夸其谈之徒迷惑,于是乎,曹爽上台没多久就把曹叡曾经排斥的所谓“浮华党人”,如何晏、邓飏、李胜、丁谧等轻浮文人全部招揽回来。大概是欣赏他们的文笔和所谓名士做派,这些人很快成为了曹爽的知己,开始把持朝政。

  而此时的司马懿,在家里伪装生病养老,将所有大权都交给了曹爽,曹爽开始不相信,经过多次试探发现确实如此,而司马孚,虽然没有像哥哥一样彻底隐退,但是也只是做好自己的工作岗位的分内事,其他的话不多说,不多管,唯恐得罪小人。

  很难说这个时候司马懿和司马孚两兄弟到底是不是已经有了共同的计划,但是如果你跟我说司马懿从开始就有篡夺魏朝基业的决心,这个只能说司马懿是个神仙而不是人。须知从曹叡托孤到后来的高平陵事变度过了整整十年,十年时间能够彻底改变一个人,也许最开始司马懿想的只是让老弟作为后备军,即使自己真的隐退或者病逝,司马家在魏朝也能有自己相对体面的地位。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司马懿的野心也在一步步滋长,最终他发现曹爽实在是一个蠢货,而解决蠢货,正是自己一直以来的爱好。

  公元249年,曹爽陪同皇帝曹芳一起前往曹叡的高平陵扫墓,司马懿借助这个机会发动私兵攻占了洛阳,逼迫和欺瞒曹爽放弃手里的权力,而之后更是将曹爽和他的亲信全部解决,彻底取得了魏朝的大权,这次事件历史上被称为高平陵事变,也是司马氏取代晋朝的标志。

  值得玩味的是,在这次事件中,司马懿有两个决定性的胜利因素,其一是他其实得到了绝大部分人的支持,因为曹爽重用自己的亲信掌控朝政,几乎得罪了所有的元老重臣,与我们预想不同,高平陵事变在当时那些没有开上帝视角的曹魏重臣眼中,只是被看做旧贵族和新贵族的政治对垒,支持司马懿的人如太尉蒋济和尚书陈泰等人都以为司马懿的目标只是逼迫曹爽交出权力而已,完全没有料想到司马懿会做出杀人全家的丧心病狂之举。

  另外,就是好弟弟司马孚,实际上作为司马懿隐退时期司马家族在魏朝的权力代表,司马孚为司马懿的实力保存和收缩起到了关键性的帮助。司马懿手中没有兵权,能够依赖的只有自己手中的几千私兵,而司马孚正是司马懿能够牢牢掌握私兵并且在关键时候进行致命一击的枢纽。试想一下,洛阳乃魏朝首都,在曹爽的眼皮底下,私兵的装备和粮饷要如何供给?再联想一下司马孚的位置是度支尚书主管后勤,那么答案就不言而喻了。而且在高平林事变的关键时刻,正是司马孚与司马懿的长子司马师亲自率领部队控制京师,而司马懿居中指挥,配合默契。脑洞如果再开大一点,可能会想到司马家族之前为了这一刻已经提前预演了多少遍来确定万无一失。

  至此,司马孚终于展现出了他过人的一面,除了细致和谨慎,临危不乱也是他身上具备的优秀品质,司马家并不是再执行正常权力的更替,在紧张的情况下还能保持清醒的思考,魏明帝那句“得到司马兄弟还有什么可担心的”,以一种非常讽刺的方式印证了他的判断。

  然而,在高平陵之后的司马孚,又会有那些表现呢?他到底真的是如历史上记载一般的忠贞,还是别有隐情呢?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