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特务机构”是什么?不同朝代的机构有什么不同?

  你知道中国古时候的特务机构吗?今天为什么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详细介绍。

  电视剧《庆余年》热播,多位戏骨加盟,高能快节奏剧情,口碑爆棚,绝对当得起本年度电视剧扛鼎之作。

  剧情不作赘述,而在剧中无处不在的鉴查院,倒值得一说。

  鉴查院在原著小说中叫监察院,由范闲的母亲叶轻眉创立,创建之初是为了监管皇帝和文武百官,院中有一石碑,碑文所写人人生而平等、人民当家做主,这是叶轻眉的毕生追求,同样也是鉴查院的使命所在。

  在南庆国,鉴查院权利极大,在老谋深算的皇帝手中,鉴查院早已失掉创设初衷,逐渐沦为其维护自身统治的一大利器。在电视剧情中,也成了贯穿始终的关键所在。

image.png

  按照原著描述,鉴查院共分八处:

  一处,负责监察京都百官,在各个朝廷部门安插探子收集情报,负责谍报工作。

  二处,处理情报,将情报进行相应分析得出结论,提供给庆帝或者其他决策人作为决策依据。

  三处,专门负责研制药物与各类偏门武器,其现首领为费介,也是范闲的师门。

  四处,首领言若海,负责除了京都之外各郡各路官员的监察,以及相关情报的侦缉工作,权力范围远至国境之外。

  五处,是军队黑骑,由皇帝亲自设立,专门负责保护鉴查院长陈萍萍,战斗力超强,也可作为骑兵千里奔袭,在剧中,是一支让敌人闻风丧胆的武装部队。

  六处,主要职能是暗杀,也可以保护指定人员。

  七处,主管监狱,负责关押和审问囚犯,是比刑部十三衙门更为专业的存在。

  八处,主要进行舆论控制,监督一些书籍或者出版物,审核一切正规途径上书的阅读文本,只有通过八处审查的文章,才允许刊行于世,同时还负责舆论的调控,一手包办了范闲的形象工程。

image.png

  随着剧情展开,不难看出,这鉴查院不仅权利地位极高,而且非常神秘,八处协作配合,监察刑狱、暗探刺杀、舆论控制、武力镇压无所不能,更是除了内库财权之外,另一个权谋必争之所,而围绕着鉴查院,各方势力亦是暗流涌动。

  当然,鉴查院始终存在于一个架空的时代,而在现实的古时候社会中,有没有这样的机构呢?

  细究这类机构组织的功用,不难发现,它类似于近现代我们熟知的一类机构,即特务机构。

  而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特务机构”,当从西汉说起。

  西汉:绣衣直指,权高涉政终酿成悲剧。

  绣衣,表示受权于君,地位尊贵;后亦称“绣衣使者”、“绣衣御史”等名。有时又简谓“直指”,意即“衔命直指”,或“指事而行”。是专指受皇帝的直接派遣,行使“平叛”、“捕盗”、“治狱”等特殊使命,并对官员和王公贵戚的违法行为进行秘密监督和稽查、处置的特派员。

image.png

  据《史记》《汉书》记载:

  汉武帝天汉二年,使光禄大夫范昆及曾任九卿的张德等,衣绣衣,持节及虎符,用军兴之法,发兵镇压农民起义,因有此号。

  绣衣直指一直也不是一个正式的官名,更像是一个神秘代号,组成人员与组织规模也并非稳定不动,从本质上讲,就是归皇帝直管的组织。

  而这一组织的创设者,正是汉武大帝刘彻。

  不管从任何历史视角里,从不同的维度去考量,汉武帝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历史人物,当励精图治、经天纬地、攘夷拓土、国威远扬和老迈昏聩、穷兵黩武、横征暴敛、昏庸淫逸这些褒贬天壤的形容词集中到同一个人身上的时候,我们和充满迷雾的历史本身一样,很困惑。

  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嘴上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汉武帝,其实根本不相信儒家所谓的仁义与忠恕。在他的骨子里,信奉的还是外儒内法的那一套帝王之术,其特征是霸道、冷血、残忍、多疑。

  而绣衣直指,成了他以暴治国的一把利器。

  天汉年间,好大喜功的汉武帝连年对外用兵,国库告急,无奈只得横征暴敛,人民苦不堪言,社会矛盾严重激化,民间起事者众,天下烽烟四起,地方官员督捕乏力。武帝遣绣衣直指,持斧仗节,兴兵镇压,对农民起义疯狂镇压,万千百姓被屠戮,宁错杀一万,不放过一人的残忍做法让农民闻风丧胆。更为恐怖的是,绣衣直指不但杀反抗者,连自己人也不放过,刺史郡守以下督捕不力者亦皆被处决,称作“沉命法”。

  当时社会风雨激荡,大儒蔡邕曾这样形容,“民不堪命,起为盗贼,关东纷扰,道路不通,绣衣直指之使奋斧钺而并出”。

  受皇帝之御命,极尽残忍暴虐之事。很快,绣衣直指权力变得越来越大,越来越失去控制,他们倚仗汉武帝的信任,枉顾国家的司条律令,超越了各种常设的国家机构,不但可以风闻奏事,栽赃构陷、肆意迫害官员,还可以先斩后奏,乱杀无辜,视人命如草芥,甚至可以越权直接调动指挥军队,几至无法无天。

  汉武帝后期,武帝宠臣江充以绣衣使者的名义奉命查巫蛊案,用酷刑和栽赃迫使人认罪,汉武帝误信太子刘据谋反,后逼儿子自尽,而千古贤后卫子夫也因此含恨自杀。

  这场巫蛊之祸,成了千古悲事。

image.png

  明朝:三厂一卫,淹没大明的暴力机器。

  三厂一卫,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为人所知的“特务机构”了,在影视作品中的出现率极高,指东厂、西厂、大内行厂和锦衣卫。

  朱元璋设置锦衣卫、成祖时设东厂、明宪宗时设西厂。

  后来因对特务不信任,加之东厂与西厂内斗激烈,便设“内行厂”监视“东厂”、“西厂”和锦衣卫。

  东厂、西厂和锦衣卫是明代在刑部、都察院、大理寺这三个司法机关以外设置的直接听命于皇帝,执掌“诏狱”的特务机构。

  而这其中,属锦衣卫成立最早,前身为太祖朱元璋时所设御用拱卫司。明洪武二年改设大内亲军都督府,十五年设锦衣卫,作为皇帝侍卫的军事机构。后来锦衣卫领导纪纲谋反,为制衡权利,东厂应运而生。

  东厂和锦衣卫本是同级,可在当时,功臣殆尽,文官束手,集权专制,宦官专政的时局下,东厂和锦衣卫的关系,逐渐由平级变成了上下级关系 ,在宦官权倾朝野的年代,锦衣卫指挥使见了东厂厂主甚至要下跪叩头。

  再到后来,明宪宗时为加强特务统治,于成化十三年于东厂之外增设西厂,与东厂及锦衣卫合称厂卫,用太监汪直为提督,其权力超过东厂,活动范围自京师遍及各地。后因遭反对,被迫撤销。正德元年短暂复开五年后又被撤销。

  可见,西厂在历史中短暂出现过两次,但存在时的气焰,可以说是一时无二。

  再到后来,明武宗时大宦官刘瑾专权,设大内办事厂,即大内行厂,简称内厂,由其亲自统领,权高于其他两厂一卫,而当时,三厂一卫早已连成一气,东厂首领丘聚,西厂首党谷大用,锦衣卫指挥史石文义,皆刘瑾死党,厂、卫合势,特务遍天下,并创立重刑,令官吏军民谈虎色变,人们视宦官如虎狼。

  总的来说,明朝的“特务机构”虽合制衡之道,却也在很多年间,厂卫之间内争不断,看似各司其职,是铁板一块,实则败絮其中,乱麻一团。多年内斗,朝堂内贤臣损失殆尽,朝堂之外,失心于民众,巍巍皇权,早已无人辅佐,成岌岌可危之势。

  三厂一卫所遗留下来的宦官专权制度,最终引发了淹没大明皇权的滔滔之水。

image.png

  清朝:粘杆处血滴子,党同伐异的帮手。

  顾名思义,粘杆处是一个专事粘蝉、捉蜻蜒、钓鱼的服务组织,表面上是供雍正早期玩乐的服务组织,实则是由江湖人士组成的精英队伍,专为四处刺探情报,铲除异己所用,成为了雍正早年争储的利器。

  关于粘杆处,还有一个更广为人知的代名词,血滴子。

  血滴子,最早是明末清初通俗小说中记载的暗器,民间传为雍正皇帝的特务组织粘杆处所独有的一种暗器,像鸟笼,专门远距离取敌人首级。

  此种杀戮,让人不寒而栗,“血滴子”的形象特征是诡秘、残暴、人治加铁腕,艺术原形正是雍正朝的特务组织。

  雍正即位后,为了巩固专制统治,也为了酬谢党羽,粘杆处变得举足轻重。

  侍卫负责每天早晨到内奏事处接收奏折,还有负责稽查官员二人,如发现奏事处有形迹可疑的人员,有权命令粘杆处的侍卫缉拿。

  不难推想,雍正是把政敌比作鱼、蝉、蜻蜒一样的小动物来撒网捕捉、加以控制。

  雍正死后,乾隆皇帝继续使用粘杆处控制和刺探大臣的活动,直到嘉庆皇帝诛杀和珅时,牵连粘杆处,这才废除了这个特务机构。

  回头来看,血滴子一说能盛行于民间,不难推知,在清代十三朝中,雍正在民间的形象,是一位施行恐怖、苛严政治的强权统治者,关于他的流言蜚语也广为流传。

  在世人眼里,这位皇帝夺位前老谋深算,即位后冷酷无情。他屡行大狱文网森严,广布耳目,令人谈虎色变,凡此种种都为他的统治蒙上了一层诡秘的色彩。

  血滴子最早究竟出自何处,不可确考。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类似的艺术构思起到了引导社会舆论,借古讽今的作用。然而,历史总是有其客观性的,雍正之功过,他的强权政治又是否有利于社会发展,还需从更多史实中考察和认定。

image.png

  纵观历朝历代,不管是三国时代的“校事官”,还是唐时的“察事”,或是宋朝的“皇城司”。所有的权力所仰仗的支撑,都有阴阳两面,这样的“特务机构”,对于皇权统治者来说,是不可或缺的。

  在阳光之下,公权力和国家律法按部就班地发挥着它的显性作用,有法可依,有律可寻,在寻常人眼中,这代表着秩序与公正,这是维系国家正常运转的齿轮。

  而在皇权统治者内心幽暗的角落里,则往往更信任和依赖那些超越了正常规则的暗藏的势力和组织,他们游离于法规之外,不可告人,为达目的不折手段,这是让各个齿轮高效甚至负荷运转的润滑剂。

  于是乎,在很多历史的尖峰时刻,一些神秘的组织成为历史真正的主角,他们忽明忽暗、似有还无、忠奸难辨、善恶杂糅、在历史的长河中,踪迹难寻,功过纠结。

  但是,我们必须承认,他们是历史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在有的时候,他们甚至深刻地改变了历史的进程。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