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时候重男轻女,为什么男女比例却比较平衡呢?

  婚姻大事常被认为是人生的头等大事,在古时候更甚。《大学》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小农经济中,传宗接代与家族和睦是国治的基础。但是结婚并非如此简单,权贵为满足私欲,常常三妻四妾,而底层百姓又重男轻女,导致男女比例失调。

  如此一来,穷人娶妻似乎是难上加难,那他们如何应对呢?

  权贵确实会娶很多妾室,但是也有一定的限制,并不能随心所欲。在周代时,贵族女子出嫁时,会选同族女子陪嫁,这就是所谓的媵。男子会将其纳为侧室,虽然媵和妾略有区别,但后世已经渐趋相同,芈月就曾是芈姝所带来的媵侍。春秋时期,诸侯可以娶一妻八妾,卿大夫则是一妻两妾,到了士这一阶层,只能一妻一妾。

image.png

  由此可见,此时权贵纳妾也并非是肆无忌惮的,而是要受礼法约束。汉朝时期,除非有特殊贡献,才能娶八妾,普通官员至多也就妻妾三人,而庶人则只能一妻。明朝时,秦王最多妾不过十人,到郡王世子一级,最多取妾四人。

  如果庶人私自纳妾,还会被鞭打四十皮鞭。由此可见,上层权贵也不能纳太多妾。

  重男轻女所导致的男女失衡,也是人们担心穷人娶不起妻子的原因。实际上,男女比例整体上并没有严重失衡。首先,战乱年代,男性的死亡比率相当高。

  春秋时期的长平之战,白起坑杀了四十万赵军。这些赵军多是青壮年男性,如此一来,男性占比甚至更少。秦国灭魏时,发动了数次战争,所杀士兵动辄以万计数。唐朝唐玄宗对少数民族的征战,甚至让杜甫感叹,信知生男恶,凡是生女好。有人可能会想,那么和平年代应该男女比例失衡了,其实也未必。和平年代虽然没有战乱,但劳役并不少。秦朝时期,为修建长城,累死的人不计其数,孟姜女哭长城并非空穴来风。后世亦是如此,凡是大兴土木,必有青壮年男性死亡。

  另外,还有一点不得不提,那就是古时候医学不够发达。古人虽然多重男轻女,但是并没有仪器可以判断腹中胎儿性别,单从"酸儿辣女"等来辨别并不准确。而一旦孩子出生,即使是女孩,很多父母也不忍心害死孩子。所以也就经常会有古人一直生很多女儿,只为了最终生出一个男孩的情况。他们虽然重男轻女,但不忍心害死女儿。这种情况让男女比例尚算和谐,当然,即使如此,也存在穷人娶妻困难一事。此事一般怎么解决呢?

image.png

  在民间,为解决婚姻难题,有很多方法。

  一是换亲。这通常是男方将自己的姐妹嫁给女方的兄弟,以换取女方做自己的妻子。也被称为"姑嫂换",这种方式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前,还在某些地区盛行。有互换姐妹为妻和互换女儿为媳这两种形式,换亲有些是为了亲上加亲,但更多是因为娶不起媳妇。

image.png

  二是转亲。转亲其实也是换亲的一种方式,只不过是涉及的人更多,往往在三户及以上人家进行。娶第一户女儿嫁给第二户儿子,第二户女儿嫁给第三户儿子,而第三户女儿则嫁给第一户儿子。这样看起来虽然更为复杂,但本质和换亲相同。除此之外,还有共妻、童养媳等方式。

  除了民间应对的方法外,古时候政府也会有相应的措施。政府会规定女子结婚年龄,如果到婚期还不出嫁,就会强行婚配。所谓女大当婚,一般古时候女性十二岁到十四岁就可以出嫁。历朝历代对女子成婚的年龄几乎都有规定,唐朝所规定的女子成婚年龄是十三岁。但是,实际上女性的成婚年龄可能更早,比如说,陈丽华十岁就入宫了。若是到婚期时还未成婚,有的朝代会强行婚配,有的则会加重赋税。除此之外,还有官媒,她们衙署中担任媒妁等事,督促适龄男女结婚,这也就使得女性不得不尽早嫁人。

  当然,即使有民间方法和政府督促,依然有穷人难以娶妻。《红楼梦》中的"焦大"便是其中之一。这些人家境贫寒,在富人家为奴作仆,除非得主人器重,被主人赏赐丫鬟当媳妇,否则娶妻还是很困难的。还有一些穷人甚至连温饱都难以满足,更遑论娶妻生子,或是去出家做和尚,或是入宫做太监。

  男女比例尚算协调,再加上政府和民间的方法,古时候穷人娶妻还是不算困难的。只不过不论是权贵之家的联姻,还是民间的换亲转亲等方式,都缺乏对个人思想的关注和尊重,导致婚姻和谐的例子都是少之又少。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