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时候王朝为什么突破不了300年?解析历史300年怪圈现象!

  中国古时候王朝为什么突破不了300年?下面为什么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两千年王朝史,治乱兴衰的往事仿佛仍在眼前略过,自古以来封建王朝就难逃:新兴—发展—兴盛—衰落—灭亡这个怪圈,我们称之为历史周期论,也可以说是王朝宿命论,那么为啥古时候王朝难破300年的大关,这要从王朝的诞生说起。

  为什么会出来封建王朝?

  所谓封建王朝,是人类从奴隶制社会向前跨越的一大步,根本原因在于生产力的进步。举个简单的例子,原先的奴隶制社会,是奴隶主们驱使着奴隶们进行渔猎生活,保障社会运转,这叫做掠夺。但是这一时候有一个奴隶主灵机一动,我和我的奴隶谈一谈,给他们自由身,他们给我出人出力,这样我不就能吞并其他的奴隶主,获取更多的钱了,这叫做纳贡。

  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路径是:交易体制的变化,也就是说,我不再通过控制我手下人的人身自由,让他们给我纳税,给我出人出力。这样一来,他们的生产积极性提高,我手下的人越来越多,他们交的税越来越多,这样我就能有人、有钱!

  这在当时的奴隶社会,其他奴隶主看了,说这哥们疯了,给奴隶们自由,还只收他们一步们劳动果实,这不是当大善人,但是由于人性的因素,奴隶们也想老婆孩子热炕头,过不被压迫的日子,那就只有拼命的干,因此人们的劳动积极性会带动了社会的兴盛。

  渐渐地,其他奴隶主顶不住了,为啥?打不过啊!为啥他的兵打起仗来那么狠,我的兵打起仗来焉了吧唧的?原因就在于,财富的积累到了一定程度,必然要产生阶级。因此,封建社会的统治机器只要提供给底层人一定的上升通道,那么就会迸发出巨大的潜能!

  秦国采用的就是这一套,商鞅变法以后,秦国的兵哥哥们看到敌人的人头,看到的是爵位、土地以及未来,那可不磨刀霍霍向猪羊,争取多杀几个。所以封建王朝的核心是:调整了统治集团与人民的利益分配,不再掠夺,而是纳贡。

  封建王朝的命门在哪?

  如上所说,统治集团调整了利益分配法则以后,能调动更多的人力物力投入到战争中,其他的势力逐渐被消灭,统一的王朝开始出现。但是大一统王朝出现以后,面临一个问题:地方那么大,人那么多,该咋收税?

  答案就是找人帮忙干活,给他们发工资,这些人后来就有了一个代号:官僚,官僚们拿着国家的工资,收穷人的税,做一个赚差价的中间商。随着时间延长,穷人内部发生了分化,有的人好好干活,地越来越多,于是成了地主,好多农民给他干活,于是官僚收税的对象逐渐变化,成了收大户的税。

  大户得税可不好收,毕竟人家地多,有钱,说不定还和自己的上司有关系,在经济最大化的前提下,保住自己的乌纱帽,还要完成上级交下来的任务,那咋办?多收穷人的税呗,你说要是碰到年成好倒还凑合,但是洪水、旱灾一来临,这可咋办?

  答案是买地+卖身,把自己的地和自己都卖给地主,这样一来,能活下去。于是,封建政府就把巨大的人力资源推向了地主手里。当地方上的官僚势力和地主势力勾结在一起的时候,土地兼并就会想2的n次方一样不可逆的越来越快。

  但是地主这个开银行的也不是一直有钱,他可容不下那么多农民啊,于是好多人成了流民,流民们饭都没得吃了,还怕政府来收税,和丫的拼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于是农民起义的烽火便会席卷整个帝国。

  所以封建王朝的命门是:赖以生存的收税体制能不能起作用,如果税收合理,官员完成任务,农民温饱,国家能够运转,但是如果收不上来税,恶性循环,王朝离崩溃就没多远了。

  知道自己命门的封建王朝为何还难过三百年大关?

  马克思有一个著名定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反映在封建社会,也就是说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是不可能调和的,但是细一点来说,可以这么理解。

  首先,王朝的中间商们:官僚,他们也是人,并且不是圣人,因此不单单有吃饱穿暖的需求,还有往上爬、追求高级趣味的需求。因此,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他们手中的权力就会成为谋求利益的工具。恰巧在君主制国家里,本来就是人治,法律的监督并非双向,于是官员们就开始结成了联盟,上行下效,叫做官僚阶级。

  权力越大,资本越大,这样带来的极端后果就是腐败,当整个代理人集团腐败以后,所有的一切压力都会层层转移,最终转移到老百姓的身上,并且这个过程是不可逆的。皇帝是这些代理人的老板,不喂饱了代理人,没了草吃的马儿可不会好好跑。

  所以历代王朝澄清吏治,降低百姓赋税,抑制土地兼并,都是为了让自己多活一点。但是记住一句话,只有背叛阶级的个人,没有背叛阶级的阶级。历代统治者可能有过向自己开刀的勇气,但是由于体制的原因,疼了以后就会缩过去,最终一群人的无所作为导致整个统治集团的覆灭。而新的王朝建立以后,这个循环的死结就会再度重演,治乱兴衰终究是王朝逃不过的宿命。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