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宫廷乐舞是如何分类的?有什么讲究
古代宫廷皇室中宴会娱乐的舞蹈。大多来自民间,也有宫廷专业艺人加工创造的。下面由为什么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
中国古代的宫廷乐舞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礼仪性的,一是娱乐性的。音乐也就有雅乐、燕乐之分。
与音乐相配的乐舞也同样分为两类。礼仪性的乐舞是在重大的礼仪活动举行中使用的,如册立太子、纳后、 元旦、冬至、朝会、宴会等,最主要的是用于祭祀。
据说,最早发明乐器和弹奏音乐的是古圣人伏羲。黄帝时命伶伦造律,依凤凰之鸣分别十二音阶,于是就产生了古代最早的礼仪性乐舞《云门大卷》。
尧时有《咸池》,舜时有《大韶》,孔子自称其听过韶乐,大加赞赏,称其乐舞尽善尽美。
禹时有《大夏》,商时有《大濩》,周时有《大武》。这都是古代著名的礼仪性乐舞。
周时保存有完整的这六套乐舞,称为六乐,分别在重大的祭祀活动中使用:
《云门大卷》用于祭祀天神,《咸池》祭地神,《大韶》祭四望,《大夏》祭山川,《大濩》祭周始祖姜嫄,《大武》祭祀周代先祖。
六乐流传到汉代,只有《大韶》、《大武》二乐,而且因时代久远,这些雅乐变得越来越模糊,失传、残缺的越来越严重,流传异常艰难。
除了古人记谱手段拙劣以外,是雅乐本身缺少生命力。用乐舞传述礼义,调合天地,
表现仁,实在是难为了乐舞,负此重大使命的乐舞怎能不严肃、沉重、平板?
礼仪性的雅乐乐舞分为文舞、武舞两类,象征文治武功。
文舞的舞队每人左手执籥(乐器),右手秉翟(舞具)。武舞的舞队每人手执朱干(盾)、玉戚(斧)等兵器。
雅乐用于正规的场合,帝王们在雅乐面前,生不出任何杂念,也不会感到轻松。
战国时,魏文侯好古乐,细听雅乐想从雅乐中听出一点滋味来,不料,雅乐没有奏完,魏文侯已昏昏欲睡。
魏文侯不得不对孔子的学生子夏说, 寡人听古乐就老想睡觉,一听郑卫之音,就一点也不觉得疲倦。
郑卫之音是儒家贬斥的所谓淫邪之声,子夏当即反驳,替雅乐辩解,但文侯还是提不起兴致。
因此史书说:魏文侯虽然好古乐,然听古乐时犹昏昏欲睡,于是,淫声炽盛而雅乐尽废。
燕乐是帝王们在后廷宫苑宴乐时演奏的乐曲,古代考据学者郑玄确切地说,燕乐就是房内乐。明宣宗认为,周公作乐,曰《勺》,又有《房中之乐》,
以歌后妃之德。
显然,燕乐是供娱乐、消遣的,怡情悦耳,轻轻松松。这与 沉重、拖沓的雅乐刚刚相反,因此被斥为淫声,所谓“淫于色而害于德,是以祭祀不用也”。
商纣淫乱天下时,曾命乐师师延作靡靡之音,音乐流传开来,乐音妖冶,使民日渐轻慢,鄙贱无常,人心思乱。
武王伐纣,师延自知其罪,惶惶地投水自尽。这恐怕是最早的燕乐,较之周公的房中之乐更早。
燕乐因其通俗、浅显,因而被称为俗乐,其大多数取自于民间。
春秋、战国时期,郑、卫的民间音乐婉转优美,儒者斥之为淫靡之声,子夏称郑音好滥淫志,卫音趣数烦志,自此郑、卫之音,就成了妖冶燕乐的代称。
先秦的儒生对于燕乐惶惶不可终日,生怕燕乐取代了雅乐的地位,导致贵贱不分,斯文扫地。
秦汉以后,雅乐、燕乐日渐分途,各自有各自的用处,谁也取代不了谁。后来,雅乐不断地衰败,虽代代扶持也无济于事,似乎正应了先秦儒生们的担忧。
但事实上,雅乐的衰落,与燕乐没有什么关系。周代有了天子宴享时的宴乐,是宫廷燕乐的一个部分。燕乐一般都配有舞蹈,出现在皇帝日常宫廷生活中的乐舞自然就是燕乐舞。
有时在宫廷大典和大节宴庆上,也会演奏颂扬本朝的雅乐舞。
周代的燕乐节目很丰富,多姿多采。
《鹿鸣》、《四牡》、《皇皇者华》是专业乐工演唱的。
《南陔》、《华黍》、《白华》是用笙演奏。
《鱼丽》、《由庚》是歌唱与笙演奏相间的三组曲目,后有《南有嘉鱼》、《崇丘》和 《南山有台》、《由仪》,前为唱,后为奏。
商灭亡后,商纣的叔父箕子路过故都,看见废墟上长出了麦苗,箕子很伤感,触景生情,随口唱道:“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兮,彼狡童兮,不与我好兮。”
周成王时国泰民安,凤凰来翔,成王高兴地唱道:“凤凰翔兮子紫庭,予何德兮以感灵?赖先人兮恩泽臻,于胥乐兮民以守。”
荆轲图穷匕首见,一把抓住秦皇嬴政的衣袖,要刺死嬴政,秦皇无路可遁,请求听琴一曲,再凭处死。王美人即兴弹唱:“三尺罗衣何不掣,四面屏风何不越!”
秦皇感悟,立即掣衣、拔剑,越过屏风,以剑击向荆轲。
大概先秦、秦汉的人爱如此即兴而歌。这正是《诗经》中的好传统。这样唱了以后,能宣泄感情,表达情绪,从而使自己得以平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