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当初下西洋时的用的船只最后去哪儿了?
今天为什么小编给大家准备了郑和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郑和下西洋时代的威猛宝船,常叫多少明史爱好者们,说起来就是连自豪带痛惜。
作为中国古时候造船科技的集大成者,保守估计船长至少五十七米的郑和宝船,拥有龙骨结构水密隔舱旋转橹等一系列高科技。在大明朝七次威武的“下西洋”盛典里,一次次霸气看跪各国官民。但如此曾领先十五世纪全球的巨无霸战舰,却随着下西洋的偃旗息鼓,渐渐在中国海疆销声匿迹。以至于十六世纪初叶,葡萄牙殖民者造访中国东南沿海时,他们看到的,大多竟是中国海军“袖珍”的小船,葡萄牙海军军官皮雷斯,当时还发出过狂妄宣言:“一艘葡萄牙战舰,就能击沉五十艘中国船”。
难道说,自从郑和下西洋的绝唱后,明王朝强大的宝船技术,就此断代失传了?
对这个问题,近代以来的不少学者们,也是各种口诛笔伐。有人痛贬明朝中期后明朝造船业的落后,甚至还有人扒出野史传说里“刘大夏烧毁郑和海图”的谣言,“刘大夏造成中国造船落后”的说法,曾经传的有鼻子有眼。
但对这个话题,明朝的造船技术,却完全可以响亮回答:这锅,刘大夏不背,大明朝的造船业,更不背!
一:宝船消失,谁之过?
其实,一直到明代晚期时,中国的造船技术,依然正代代精进,诸如“水密隔舱”“龙骨结构”“风帆错位配置”“平衡舵”等核心技术,都是遥遥领先。就连当时远道而来的欧洲人,对此也非常认账。西班牙典籍《大中华帝国志》里,就盛赞过当时明朝先进的造船技术;17世纪占据菲律宾的西班牙殖民者,更从此多年如一日,大力学习建造中国船只。
那既然技术没丢,为何从郑和下西洋结束,到明朝正德年间的一百年间,大明朝的船舶,竟只剩了小船?最重要的问题,就在明朝的官营造船业。
其实,当时郑和宝船惊艳亚洲海面的风姿,不止来自明朝造船的高科技,更来自明朝强大的造船产业。明朝建国后,大型的官营船厂遍布东南各省,南京宝船厂至今遗留有长四百米以上宽达五十米的大型船坞。另外这类大型船厂,通常也云集能工巧匠,郑和船队的风采,明朝初期强大的航海实力,就来自这产业实力。
但自郑和下西洋盛典结束后,从明朝宣德年间起,大型宝船没了用场,而明朝的官营船厂,也从此一代代衰败,大量工匠也纷纷逃亡,造船质量从此每况愈下。外加明朝沿海卫所制日益崩溃,海防越发废弛,水师官兵都成了空额,船舶当然也就更缩水。从15世纪中叶的景泰年间起,明朝有不得不把大量的官营船厂合并裁撤,除了建造专用册封琉球的大型封舟,大船?基本就不造了。
于是,这多年如一日的恶性循环,也就有了葡萄牙殖民者初来时,看到的惨淡景象:传说中航海能力强大的明朝,军队竟多是小型船只,火力也非常差劲,虽然在与葡萄牙的海战里,明朝基本都取得了胜利,但那都是靠着以多打少,战舰的性能,已是远远落后。
所以也不难理解,为什么再接下来,嘉靖年间那场持续数十年,席卷东南沿海的“大倭乱”里,面对学会明朝造船技术,驾驶“山寨版明朝船”的凶残倭寇,传说中强大的明朝舰队,竟常吓得不敢应战。抗倭英雄戚继光更吐槽说,明朝的大型战船,别说拉出去和敌人作战,能在海上行驶不散架,都算是好船。明朝中期的“倭患”,西方殖民者一度熏天的气焰,优哉游哉在东南沿海圈地的“好日子”,也是拜明朝衰败的造船产业所赐。
难道明朝的造船业,就这么无奈任命了?事实是,就是在明朝官营造船业衰败的年代里,明朝的民营造船业,却是高调逆风而起,成了那个大航海时代里,中国船舶的闪亮品牌。
二:撑起国威的民营造船
在郑和下西洋后,明朝官营造船业加速衰败的年代里,明朝开国时只是配角的民营造船业,却也实力悄然增长。那个年代,也是明朝东南沿海商品经济红火发展的时代,虽然对民间海外贸易的禁令仍在,但越来越多的明朝民间船只,都在走出国门。葡萄牙殖民者来到东南亚时,就多次看到东南亚各国港口上,中国民间船舶往来不绝的盛景。甚至正德年间的明朝广东等沿海省份官府,都出台相关法令,尝试保护鼓励沿海贸易。
如此特殊背景下,民间造船的需求当然也越来越高,民营船厂自然火速发展,大批从官营船厂逃亡的工匠,都在民营船厂重操旧业,不但技术一代代传承下来,而且随着与外国造船技术的交流,工艺也更精进。尤其见证明朝民营船厂“反超”官营船厂的大事件,就是嘉靖十三年(1534)年的“造封舟”事件。
当时的明朝官营船厂,由于技术衰退严重,连明朝册封琉球的“封舟”也无力承建。如此关乎国威的大锅,福建的民营船厂毫不犹豫扛下,虽然造价是官营船厂的三倍,花掉了明王朝三千多两白银,却造出了强大成果:长十五丈宽一丈六尺深一丈三尺的巨型大船,风光开到琉球大扬国威——当年曾让大明民间无比仰视,令后世视为传奇的宝船,大明的民营船厂,从此可以稳稳建造。
自此以后,明朝民营船厂的品牌,就此漂亮树起来。福建广东各地的民间船厂,开始越来越多的承载造大船的任务。甚至在抗倭战争白热化年代里,曾经只剩了小船的明朝水师,各种大船开始满血复活。比如更加升级的“一号大福船”,装备有十门以上的重型火炮,全船成员百分之七十以上使用火器,在海面上收拾倭寇战船,号称“如车碾螳螂”,到了隆庆年间时,明朝沿海的巨型福船,以《涂中丞军务集录》记载,船长已经升级到五十五米长,配备十七丈以上的桅杆和铁叶包裹,即使比起同时代西方的最大战舰,也是相差不远。
而在著名的万历朝鲜战争的“露梁海大战”里,明军也曾投入过这款巨无霸。朝鲜史料《惩毖录》里,就留下了明朝巨型福船的威武风姿:“月挂西山,山影倒海,半边微明,我船无数,从阴影中来”。这场灭杀日本数百战舰的露梁海大捷,就有明朝“造船革命”的成果。
当然,万历朝鲜战争时代的明朝战舰,虽然体魄不亚于同时代西方巨舰,但火力水平确还有差距。当时明朝巨舰上的重炮,最大不过500斤。《纪效新书》里记载的明朝巨型福船,重炮也不过十多门。虽然对付老对手倭寇足够,但以“船坚炮利”的标准说,比起西方航海强国,还是有差距。
所以进入十七世纪,明朝造船,又开始了新一轮奋起直追。
三:最后的绝唱
进入十七世纪的明王朝,北方边患加剧,但这个时代,同样又是隆庆开关后,东南海外贸易红红火火的年代,船舶升级也加速,于是明朝的水师部队,也跟着升级装备。更大型的“火炮巨舰”应运而生。最为典型的,就是“鸟船”。
以明末何汝宾《兵录》里记载,鸟船上已经有了西方常见的重炮与火炮滑车,其中有八门左右两千斤以上的重炮,20门左右千斤大炮,另外还有数十门小型火器,铳炮总数在六十门左右,俨然东亚海洋上的火炮巨舰。
以当时荷兰英国各国的资料记录,不但明朝的水师装备有这种大船,郑芝龙等海盗们也大量装备。1637年,英国画家还绘制了广东海域的中国鸟船,成为晚明中国造船业,一幅珍贵的见证。
甚至,取代明王朝的清王朝,也对这强大鸟船技术非常认同,不但康熙年间的福建水师,曾拥有五十多艘这种巨舰,甚至两艘五十六米长的鸟船,还曾作为封舟出使琉球,再度大扬国威。
可是,就是在康熙年间以后,大批的鸟船,陆续被清王朝封存拆卸,清朝的沿海水师,只剩下了载炮七八门的小船。清朝后来的“封舟”,竟然比明朝嘉靖年间还要小。以至于康乾盛世年间,清朝的水师,就已落到了被越南海盗痛打的地步。接下来落后挨打的国运,越活越抽的造船业,就已经预埋。
技术的进步,永远不是在封闭中完成,明清造船业的兴衰,就是其中,无比生动且充满教训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