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历史上的曹真实力如何?为什么演义中名气很低呢?

  《三国演义》是明代文人罗贯中先生创作的一部长篇史诗巨著。不仅在中国流传甚广,甚至在日本,韩国,泰国等亚洲地区,都有《三国演义》的文化流传。这部小说当中,想必蜀汉丞相诸葛亮人气应该是排名前列。相传诸葛亮智多近妖,为了蜀汉鞠躬尽瘁。刘备死后5次北伐中原,更是谱写一段可歌可泣的佳话。就连狡诈阴险的司马懿,见到诸葛亮也要退避三舍,正史中诸葛亮只是普通的一位军事家,谋士,他确实有过人之处,但绝没有《三国演义》传的那么神乎。《三国志》中有位曹操的养子,就堪称诸葛亮的克星。诸葛亮首次北伐中原时,被这位养子抢先占领街亭,战略上重创蜀汉。可是《三国演义》却对这个人立下的功劳只字不提,甚至张冠李戴。将他的功劳全部放在了司马懿的身上,此人就是曹真。

  据《三国志》记载,曹真出生于沛国谯县,父亲本名曹邵,是曹操的同族人。曹真自幼丧父,于是曹操便收养了他,成为曹操的螟蛉义子。虽然史书并没有确切记载曹真的出生年月,可是通过蛛丝马迹来推断,曹操出征汉中时曹真应该初出茅庐,年纪不会超过25岁。等到魏文帝曹丕继位之后,曹真渐渐成长为曹魏军政系统中,说一不二的将军。

image.png

  公元228年诸葛亮一出祁山。诸葛亮首次出山面对的曹魏主将便是曹真,按照小说的记载,诸葛亮亲自率领主力攻占祁山,赵云,邓芝,布下疑兵吸引曹真主力自投罗网。可是司马懿却抢先攻入街亭,马谡因为将大军囤积在山上被司马懿切断水源之后,来了个一锅烩,导致诸葛亮首次北伐便丢掉街亭这个重要的战略基地。《三国志中》,明明是曹真派遣张郃前去抢攻街亭才有了后续的事情,所以罗贯中先生是移花接木,给司马懿脸上贴了很多金。

image.png

  如果大家以为曹真只击败过诸葛亮一次,那可大错特错。一出祁山后曹真猜想诸葛亮必将会猛攻陈仓。于是曹真提前派手下将领郝邵修建防御工事。仅用1000余军马便在陈仓抵御诸葛亮的数万人马,让诸葛亮无功而返。公元231年已经成为曹魏大将军,并且进封“邵陵侯”的曹真,主动率领大军入西蜀,直捣成都剿灭蜀汉老巢。然而在公元231年春天,进入绵绵雨季,曹真在行军路上染上怪病,仅过十余天便不治而亡。

  魏明帝曹叡听闻后也是哭天抹泪,曹真死后司马家族才渐渐抬头,此后才有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曹爽曹芳这二人难以抵御,导致曹魏大权旁落。正史中曹真到了曹丕继位之后才大放异彩,而那时候蜀汉在诸葛亮的带领下,也有入主中原的意思。曹真连连抵御诸葛亮,拿下街亭,守住陈仓,如果不是因为偶染怪病,可能都会直接拿下西蜀,让蜀汉丧失屏障,曹真绝对能称得上是诸葛亮的苦主。只是罗贯中先生在《三国演义》,中对曹真的功劳几乎是只字未提,之所以导致这样的现象笔者觉得,还是因为作者想从著书立说的角度出发,凸显司马懿的奸诈,或小人得志。

  一部长篇小说如果出现太多的主要人物,会导致观众注意力分散,《水浒传》并不算,因为每个好汉个性鲜明这本是水浒精髓。《三国演义》从头至尾出现的人物实在太多,假如罗贯中先生在后期重点刻画曹真,那么司马懿又成了配角,这就不符合一部小说的精髓。《三国演义》到了后期主要是突出诸葛亮和司马懿两人之间的矛盾,所以罗贯中先生将曹真的事迹,安放在了司马懿的身上,更加凸显司马懿嫉贤妒能,是个妥妥的阴谋家。从侧面也能反映出,诸葛亮当时的不容易,和蜀汉想要光复中原的困难。

  因此罗贯中才刻意隐去了曹真所做出的事迹,并非罗贯中不清楚《三国志》、《魏略》,而是罗贯中从长篇小说的角度出发,必须要用这种修辞或者是写作方式,才能突出《三国演义》本书中后期的核心点。因此曹真在小说当中反而显得不露声色。最后再插一嘴,曹真统领曹操手下最精锐的“虎豹骑”部队。而曹真也是继曹纯、曹休之后,最后一位虎豹骑的首领,其武力和谋略由此可窥探一斑。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