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街亭之战结果如何?和演义中有何不同?

  街亭之战发生于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战争期间,也是这次北伐战争中一场决定性战事。街亭之战失败,令到第一次北伐功败垂成。日后蜀汉数次北伐亦未能获得比本次令三郡投降更大的影响,而且本次蜀军大败,对本来已因夷陵之战元气大伤的蜀汉有较大的影响。

image.png

  读过《三国演义》的朋友都知道: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命马谡守卫街亭,可马谡没有按照诸葛亮的要求在路上安营扎寨,反而将军营修在山上。魏军围山,切断了蜀军的水源,使得蜀军因缺水而丧失战斗力。于是魏军一股作气攻下街亭,导致诸葛亮进无可据,只能退兵。回蜀后,诸葛亮依军令斩首马谡,这就是“挥泪斩马谡”的由来。但演义不是历史,正史中的街亭之战可以说是在诸葛亮五次北伐战争中最为重要、疑点最多、同时也是争议最大的一场战争。

  公元228年,诸葛亮兵出祁山,魏国的南安、天水、安定三郡旋即反叛,魏国朝野震恐。魏国的陇右地区一共有五个郡,分别是陇西、南安、天水、安定、广魏。事实上,在三郡反叛后,只有陇西郡做了一定的抵抗。在《三国志·魏书·张既传》中记载,陇西太守游楚曾对前来陇西郡招降的蜀将说:“卿能断陇,使东兵不上,一月之中,则陇西吏人不攻自服;卿若不能,虚自疲弊耳。”

  游楚的这番话告诉我们,诸葛亮吞并陇西的关键就在于能否成功阻击前来增援陇西的魏军,而街亭就是阻击的绝佳地点。想要阻击前来的魏军,就要知道他们从哪里来。诸葛亮出兵后,三郡来降,但实质上诸葛亮并未用军队接受三郡,只是名义上的受降而已,这为后来诸葛亮的退兵埋下伏笔。

  蜀军出祁山,第一站就是天水郡。可此时,魏国的雍州刺史郭淮正率领一干官员巡视天水郡。听说诸葛亮出兵后,天水郡一干官员全部跑入上邽城中,固守待援。所以魏国援助的重心就是上邽,而诸葛亮的六万北伐大军也驻扎在祁山一带。拿下上邽,既可以摧毁天水郡甚至雍州的魏国官僚体系,又可以以上邽为跳板,吞并陇右,甚至进攻陈仓。

  根据徐日辉先生的考证,从陈仓到上邽主要有两条道路。一条是渭河以北的“陇关道”,另一条是沿渭水的“陈仓渭水道”。陇关道虽然平坦,但路程较长,而陈仓渭水道虽被称为“狭道”,但也可以进行大兵团的运输,而且由于该道较短,所以从陈仓到上邽的时间也短。

  建安十九年,夏侯渊进攻马超走的就是这条路。《三国志·夏侯渊传》中记载:“使张郃督步骑五千在前,从陈仓狭道入,渊自督粮在后。”而魏军为了快速救援被困上邽的郭淮,并救援陇西诸郡,必然会选择这条便捷的通路。而街亭就是这条道上重要的关隘。

  当时诸葛亮为了能够取得战争的胜利决定兵分两路向魏国的都城前进,一路人马由他带领是主要进攻曹魏的而另一路是镇守在交通要道上切断曹军的援军在很大限度上消灭到曹军并且阻断援军对他们的支援。所以当时另一路的将军诸葛亮经过再三的考虑决定让马谡担任先锋,因为他认为马谡可以将军队指挥好能够镇守住街亭阻断曹魏的军队为诸葛亮北上战争赢得宝贵的时间。

  当诸葛亮说出自己的想法之后军中很多的老将都不服因为他们认为马谡年轻气盛他的能力只是被人们夸大了,但是诸葛亮依然坚持自己开始的想法决定让马谡带人去占领街亭。街亭的地势非常的险要并且他的周围是一座山如果谁先占领了城池那么敌人从外面是不能够攻进去的,并且在马谡出兵的时候诸葛亮就告诉他只要守住街亭阻断曹军的援军就好不要急于进攻。

  马谡和副将王平领人马到了街亭,张郃的魏军也从东面开了过来。马谡看了下地形,对王平说:“这一带地势险要,街亭旁边有座山,正好山上扎营,布置埋伏。”副将王平提醒他说:“丞相临走的时候嘱咐过,要坚守城池,稳扎营垒。在山上扎营太冒险。”马谡轻敌,没听王平的劝告,坚持采用兵书上的“置之死地而后生”。王平没有办法,只好央求马谡拨给他一千人马,让他在山下临近的地方驻扎。

  张郃率领的魏军赶到街亭,看到马谡放弃现成的城池不守,却把人马驻扎在山上,马上吩咐手下将士,在山下筑好营垒,把马谡扎营的那座山围困起来。马谡几次命令将士冲下山去,都没能攻破张郃的营垒,反而被魏军的乱箭射死了不少人。魏军切断了山上的水源,蜀军断了水,连饭都做不成。时间一长,自己先乱了起来。张郃看准时机,发起总攻。蜀兵纷纷逃散,马谡想阻止也阻止不了,最后,只好自己杀出重围。要不是山下的王平接应,蜀军损失更大。

  街亭的失守,使得诸葛亮的北伐计划完全泡汤。而街亭失守的原因,历史上也多有争议。蜀军士气低下是失败的最主要原因。蜀军士气低其实是刘备时期埋下的祸根。在关羽死后,他操练的精锐水军损失殆尽;而后蜀汉政权又经历了夷陵之战,刘备辛苦攒下的家底全部被挥霍一空。所以诸葛亮才会讲:“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虽然诸葛亮对南方以孟获为首的少数民族政权发动战争,并获得了胜利,可蜀军还是没有获得足够的实战经验。士气低下,训练较弱,使得马谡的军队一触即溃。《三国志·王平传》用“众尽星散”四个字来形容再合适不过了。实际上,这个问题在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中就暴露无遗,每一个战场上,蜀军都有足够的兵力优势,可在每一场战斗中,人数占优的蜀军都败给了人数较少的魏军。所以后来诸葛亮在返回成都后,总结经验,开始全军讲武。

  马谡个人的失误也难辞其咎。街亭战场虽然是一处开阔地,但并不至于无险可守,那里是有城防设施的。马谡最大的失误便是放弃了街亭已有的城防,将军队驻扎在南山上,导致水源被张郃切断,使本就不高的蜀军士气更加低落。再加上马谡等人刚与魏军交战,便疯狂逃窜,如此种种都表明马谡是一位不合格的主帅。

  但是,如果进行纵向比较的话,蜀将王平在此战中大放异彩。虽然马谡等人临阵脱逃,可王平稳住了蜀军阵脚,率领千余人摇旗呐喊,使得张郃不敢追击。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止损作用。同时王平在撤退的路上一路收纳逃窜的蜀军兵将,也减少了蜀军的损失。

  最后,为什么街亭失败后,诸葛亮就匆匆撤退?他有六万大军,为何不敢与前来增援的张郃所率领的疲敝之师交战?原因很简单,一方面诸葛亮要保存蜀国的实力,为下一次的进攻做准备,倘若自己率领六万大军与张郃的五万援兵拼死作战的话,必会两败俱伤,蜀国是经受不起那么大的损失的。

  再者,诸葛亮虽然谨慎,但在这次北伐中却犯了冒进的错误。虽然三郡投降可他并没有实际派兵接收,只是在名义上接收了三个郡。所以诸葛亮才会出现失去街亭后“进无可据”的窘境。所以,街亭之战即使失败,也不会导致满盘皆输。真正使诸葛亮北伐计划破产的是他没有牢牢控制住得到的魏国领土,没有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更缺乏破釜沉舟的勇气。

image.png

  街亭之战蜀军溃败应该归咎于谁?

  此战的主要责任应该是诸葛亮。首先是用人不当。当时一出祁山,众人推荐魏延、赵云等旧将镇守街亭,但诸葛亮不听,让从未临阵杀敌的马谡为将,王平副之。马谡绝非张颌的对手。刘备临终前曾嘱咐孔明: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可惜孔明忘记了。

  第二,诸葛亮指挥失措。街亭本无险可守,马谡的任务是守住街亭,保证蜀军侧翼。然魏军前锋张颌的五万军队大部分为骑兵,郊城野战乃骑兵之强项,几个集团式的冲锋,以步兵为主辅以仓促而立的营寨,根本无法抵御骑兵的冲锋。诸葛亮让马谡当道扎营,战术上就失误了。马谡熟读兵法,之所以选择山上立营,也是考虑到了这一点,就是没有考虑到水源问题。

  第三,当魏军包围马谡之后,马谡军并没有一触即溃,而是殊死抵抗。其实已经吸引住了张颌的五万主力。此时蜀军主力尽在祁山,天水、南安、安定三郡也在蜀军手中。如果此时从两翼包抄魏军,与马谡军里应外合,必获全胜。但诸葛亮用兵墨守成规,临敌应变能力差,选择了全线撤退,错过好的战机,导致了一出祁山的失败。而后的几次北伐,魏军选择了消耗战,避免与蜀军正面交锋,最终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

  街亭之战主要责任在孔明,主帅没有随机应变和掌握全局的能力,加之用人失当,导致了战役失败。企业管理也是如此,用人和布阵是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