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之治为什么能在短时间内达到繁荣?李世民是怎么做的?

  贞观之治是唐朝初年唐太宗李世民开创的治世局面,下面为什么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贞观之治的发展极具传奇性,在唐初就基本实现了国富民强的程度,时间如此之快,令人咋舌。贞观之治之所以能够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实现,主要是由于唐政府实行了一整套的制度举措,既包含官僚集团的改革,也包含针对三农发展的。因此,贞观之治是对整个国家进行改造,这让人不得不佩服唐朝统治者的决心和毅力。

  政治和民生的改善,是贞观之治的重要成就。两者既相互联合,又有区别。政治的进步离不开民生的支持,同样,民生的改善也离不开政治的进步,两者在相互促进发展的同时,更促进了整个国家的发展进步。

image.png

  一、政治改革注重纳谏和法制建设

  贞观之治能够达到如此繁盛的地步,一个重要原因是李世民善于纳谏。在他在位期间,纳谏依然成为一股风气。魏征、张玄素等人都是当时的纳谏名臣,李世民的皇后妃子也曾经提出过建议,甚至曾在隋朝以阿谀奉承为名的封德彝也曾经多次进谏给李世民。在太宗在位期间,纳谏的人数多达三十人。纳谏在帮助李世民改进朝政、促进国家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在这些有能大臣的帮助之下,在皇帝积极纳谏的情形之下,政治改革的过程极为顺利,很快关于机构从简、重视才干、减少奢靡之风等制度相继展开,促使政治清明的局面出现。

  法制建设是政治改革的另一重点。唐政府极为重视法律,所以在唐初就开始制定贞观律,制作团队不仅制定相应的法律,也给唐律作注,在李世民时期,就已经完成了唐律梳议三十卷。唐政府不仅重视修订完备的法律条文,更极为重视怎样执法。唐朝法律一个特点是人人都受到法律的制约,就算是王公贵族也不例外。唐朝法律另一个重要特点是首先针对官吏,尤其是上层阶级。除了重视法制之外,唐政府也重视教化,以儒家为正统。因此,唐朝的法律既以严格的规定制约,也重视儒家教化的作用。

image.png

  二、民生改善

  唐朝是一个特别重视民心的朝代,李世民那句千古名言“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更容易表现出唐政府对民生的关切程度。李世民在位期间,极为重视农业的发展,甚至还恢复了被遗弃数百年的藉田仪式,所谓的藉田仪式,实际上就是皇帝亲自下田耕种,以此表现重视农业的程度。除此之外,贞观年间还极为重视水利工程的建设,在李世民在位期间,设立水利工程的监督官,进行一系列的规划建设,水利工程在当时就多达27个。水利工程的建设,极大的保障了农业用水,减少了因洪灾或者旱灾造成的农业损失,稳定了农业发展的秩序。

  在唐代,人口是政府关注的重点,古时候由于自然经济约束,人口自然越多越好。唐代为了增加人口,一方面鼓励生育,就是鼓励人们多生孩子,政府还出台了一系列奖励生育的政策,鼓励寡妇再嫁。

  《新唐书》记载:“十八岁以上的中男和丁男,每人受口分田八十亩,永业田二十亩.老男、残疾受口分田四十亩,寡妻妾受口分田三十亩。杂户受田如百姓。”

  另一方面,唐朝向周边曾经入侵唐朝的部落赎回被俘虏的唐人,在李世民期间,最多的一年是赎回了八万人。除了重视增长人口之外,唐政府还极为重视稳定人口的增长,在这一方面,主要出台了两项措施,一是奖励百姓生育;二是将人口的增长视为地方官考核的标准。到唐高宗即位的第三年,人口将近两千万,比武德年间增加了近一倍。人口的增长和稳定发展,为唐朝的繁荣强大打下了重要基础。

image.png

  结语

  贞观之治是研究中国古时候历史绕不开的话题,贞观之治是如何在短时间内达到繁荣的,更是历朝历代史学家研究的重点。大体上主要分为两大原因,一是政治上的清明开化,唐朝政治是一次成功地自上而下的改革,从皇帝到地方官,从中央制度再具体到百姓,制度层面不断精简,人员方面也不断优化;另一方面,法制化是唐朝政权威严般的存在,也是维持社会秩序健康发展的基石。二是关注民生,尤其是李世民不断地进行反思,他提出了“水能载舟,亦可覆舟”的重要论断,将百姓比作水,将唐朝政权比作舟,认为百姓是唐朝政权存在的重要基础,因此贞观年间采取了很多利民的措施。贞观之治不仅为后世所借鉴,更成为中国古时候史发展壮大的里程碑。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