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西词派是怎么形成的?又是怎么发展起来的?

  众所周知浙西词派是清代重要词派。那么浙西词派是怎么形成的?又是怎么发展起来的呢?

  其创始者朱彝尊及主要作家都是浙江人,故称之。该词派其他主要作家还有李良年、李符、沈皞日、沈岸登、龚翔麟。

  他们崇尚姜夔、张炎,标榜醇雅、清空,以婉约为正宗,贬低豪放词派,认为词“宜用于宴嬉逸乐,以歌咏太平”。因此在创作中忽视词的内容,注重词的格律精巧,辞句工丽,及孤僻典故,艺术上追求“幽新”风格。由此形象有些破碎,内含晦涩。但也有一些清清新之作。

  浙西词派的最早倡导者为曹溶和朱彝尊。朱彝尊曾回忆和曹溶一起探讨词的经过:"余壮日从先生南游岭表,西北至云中,酒阑灯施,往往以小令、慢词更迭唱和。有井水处,辄为银筝、檀板所歌。念倚声虽小道,当其为之,必崇尔雅,斥淫畦,极其能事,则亦足以宣昭六义,鼓吹元音。往者明三百招,词学失传,先生搜辑遗集,余曾表而出之。数十年来,浙西填词者,家白石而户玉田,舂容大雅,风气之变,实由于此。"(《静惕堂词序》)

  朱彝尊还和同乡词人汪森、二李、柯祟朴、曹尔堪等人以及当时全国闻名的陈维摄、纳兰性德、龚翔膀等大量词人切磋探讨。38岁时(1672)与汪森、周筼、柯祟朴等开始编《词综》,浏览宋元词集几百家,花了6年时间,于康熙十七年(1678)编成。按醇雅标准选了从唐至元的词人600余家有2200余首词。在这一过程中,曾得到全国各地词人的大力协助。它的影响远远超出浙西,直至全国。

图片.png

  康熙十一年(1672),朱彝尊与陈维崧的词合刻成《朱陈村词》,"流传至禁中,蒙赐问,人以为荣"(《清史·文苑传》)。康熙十八年(1679),钱塘龚翔麟将朱彝尊的《江湖载酒集》、李良年的《秋锦山房词》、李符的《末边词》、沈埠日的《茶星阁词》、沈岸登的《黑蝶斋词》以及自己的《红藕庄词》合刻于金陵,名《浙西六家词》。陈维崧为之作序。浙西词派由此而名。信奉浙西词派主张的词人不计其数。清代康、雍、乾时,浙西词派风靡一时(前期以嘉兴词人居多,后期以杭州词人居多)。前期除六家外,尚有彭孙通、汪森、柯祟朴、曹尔堪、周筼、王雄、沈进等大量的本市词人以及外地词人。

  后期浙西词派重要词人有厉鹗(1692-1752,钱塘人)、王昶(雍、乾时青浦人)、吴锡麒(1746-1818,钱塘人)、郭麐(清前期吴江人)、许昂霄(康、雍时海宁人)、吴衡照(乾、道时海宁人)、项鸿柞(嘉、道时钱塘人)以及黄型清、冯登府、杜文澜、张鸣珂等大量词人。浙西词派的开创者朱彝尊去世不久,乾隆年间钱塘(今杭州)人厉鹗,崛起于词坛,承袭了浙西词派的主张,并有所修正和发展,尊周邦彦、姜白石,擅南宋诸家之胜,成为清中叶浙西词派的中坚人物,使得浙派之势益盛。

  厉鹗之后,虽仍有词人承其余绪,然而日渐衰颓,势如强弩之末。到了嘉庆年间,武进(今江苏常州)人张惠言创常州词派,以《风》、《骚》之旨相号召,主张词以比兴为重,强调要有寄托,重视作品内容,成一时风尚,遂夺浙派之席。乾隆后,常州词派兴起,浙西词派遂成衰势,但其影响一直至后世。如古人所言:"被浙西之词,不过一人唱之,三四人和之,以浸淫遍及大江南北。"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