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之垣为什么会因为年羹尧而断送前程?他们有什么恩怨?
对赵之垣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为什么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赵之垣,宁夏人,是清朝时期官吏。出身名门,爷爷是康熙年代的大将军赵良栋,在三藩之乱表现出色,有着一等伯爵的尊荣;父亲为赵弘灿,时任两广总督、兵部尚书;叔叔也很厉害,乃直隶总督、巡抚。赵志垣本来可以有无限风光的前程,但最终被自己断送了,来看看他是怎么操作的:
康熙六十一年,也即公元1722年,叔叔去世,皇帝下令由赵志垣承袭直隶巡抚。起初,一切正常,而随着年羹尧的出现,事态发生了变化。
我们的印象中,年羹尧是雍正的宠臣,实则不然,第一个对他有“知遇之恩”的其实是康熙:公元1709年,文官年羹尧被康熙皇帝升任四川巡抚,封疆大使,从此开启了他的戎马一生,而那时候,年羹尧不过三十岁青年才俊又得赏识,大有作为。康熙四十九年,在四川平乱过程中表现出色,随后几年又于保卫西藏战役里展示出卓越才能。是故,康熙末年 年羹尧已经以川陕总督的身份挤进西陲要员行列了。
那么他又是怎样与赵之垣扯上关系的呢?
就在赵之垣走马上任几个月后,一封弹劾信送到康熙面前:告年羹尧将叔叔赵弘燮亏空银两40万中饱私囊。
事情的真相是什么?赵之垣与年羹尧个人矛盾还是年羹尧真的侵吞银两?我们不可能知道,因为就在案子悬而未决的过程中,康熙去世了。
雍正登基,左膀右臂分别是隆科多和年羹尧,朝内和边疆对这二人多有倚靠,后者还取代了十四阿哥抚远大将军的事务,手握重权又怎么会真的被处置呢?于是我们通过史料记载可知:年将军多次上书雍正,要求罢免赵之垣巡抚之职,1723年皇帝果然照办。
到此为止,你肯定会非常可怜赵之垣,你看啊,一个将门之后,就因为得罪了炙手可热的重臣,落得丢了官。如果康熙晚死几个月,没准事情的结局就不是这样了!先别感动得太早,因为这位巡抚不是我们想象中那么“清白”,而且为了前途甚至愿意向敌人低头。
这一天,年大将军府上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自己的政治敌人前直隶巡抚赵之垣。细问其来意,原来是想让年羹尧帮助他官复原职。筹码是什么呢?20万雪花银以及珠宝无数。那么年将军答应了吗?还真就答应了。
不由得感慨事态滑稽,此人因得罪年羹尧而丢官,又因给了钱财重新回到官场。
公元1724,雍正做皇帝的第二年,年将军带着赵之垣来到北京面圣,请求给他个官做。雍正很生气,非常生气,让我罢免他的是你,让我恢复他的也是你!皇帝朝令夕改,这算什么事?于是,史料记载“再四请求”。
最后,两方折中,年羹尧万般不乐意之下把赵之垣带到贵州做了个小知府。到此为止,史书再也没有赵知府的事迹了。
很多人觉得,年羹尧一家子的下场都源于雍正的苛刻,实际上并非如此,他太骄傲了,也太贪婪了。年羹尧和隆科多居功自傲,常常为了发展自己的关系网向朝廷举荐官员,而雍正初期,很多事情都得妥协,也就只能答应,以至于那段时间,由年羹尧选举出来的官吏称作“年选”,上一回这种情况,还是吴三桂的“西选”。更甚至,在自己的令敌内,官吏见到年羹尧都需要夹道跪拜,而这是只有皇帝才可以享受到的礼仪。
结党营私,手段是贪污,小官门的钱又都来于民脂民膏,这不仅危机清朝的皇权,更影响社会治理,雍正怎么可能容得下?年羹尧的罪名最终是“大逆罪5条,欺君罔上16条,狂悖罪13条,专擅6条,残忍罪4,贪婪罪18条,侵吞罪15条“,原来不是不处置,雍正一直拿小本本记着呢,等到时机一起爆发。上面的罪名里,一定有几条是属于赵之垣和其叔叔的,但因为赵之垣先一步投奔了年羹尧,进而命运早已注定,再不可更改。
后记:《甄嬛传》中还有这段故事:赵之垣为了见上年羹尧一面,向华妃送银子,声称“只和年将军说上一句话”就行。华妃收了银两向哥哥举荐,没多久雍正就同意赵之垣做知府了。至于他说了哪一句话?故事没有表,这也是妙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