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明诚究竟算不算是李清照的良配?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当时18岁的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在中国文学史上,这是一段琴瑟相合、伉俪情深的美好婚姻。

  赵明诚长李清照3岁,父亲赵挺之曾任太学博士、尚书右丞等官职,直至尚书右仆射(丞相)。传说赵明诚幼时,父亲欲给他择亲。一天,他在午睡的梦中读了一本书,醒来只记得3句:“言与司合,安上已脱,芝芙草拔。”赵明诚如实告诉了父亲,父亲听后说,他将会娶一名善于文辞的妻子。赵明诚问这3句话何意,父亲解释说:“言与司合,就是‘词’;安上已脱,是‘女’字;芝芙草拔,是‘之夫’二字。也就是说你将是词女之夫。”这则传说非常有浪漫色彩,不过很可能是后人杜撰,却也说明两人的姻缘非常美满。

image.png

  从现存的大多数史料来看的确如此,赵明诚和李清照是一对志同道合、意趣相投的夫妇。著名李清照研究专家徐培均在《李清照》一书中谈到,他们都爱好文艺,不但在诗词创作上互相唱和,而且共同整理研究金石书画。新婚之后,他们的感情尤其浓挚热烈。赵明诚有时陪李清照到郊外春游,有时带她参加亲朋的宴会,这些都能从李清照的词中找到记录。李清照还有一些艺术水平极高的词作书写了赵明诚不在身边时的深深思念,如《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等。

  不过,二人婚后不久,李清照娘家和夫家均被卷入到朝廷的政治斗争之中,并且分属完全对立的两派,她只能在这样一个复杂的环境中生活着。此时赵明诚给了李清照很大的精神支持,他虽然没有明确反对过父亲,却用自己的行为爱好表明了自己的政治倾向。据他的姨父陈师道说:“正夫(赵挺之字)有幼子明诚,颇好文义。每遇苏、黄文诗,虽半简数字必录藏,以此失好于父。”苏、黄即苏轼和黄庭坚,是与其父亲立场对立的党派,也就是李清照父亲李格非所属的阵营。赵明诚此举,无疑对李清照是一种精神上的支持。

  两人居住在青州的10年期间,度过了一段相对安稳的生活。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回忆说:“后屏居乡里十年,仰取俯给,衣食有余。”赵明诚集中精力搜集金石书画,李清照则协助整理校勘,经常“夜尽一烛为率”。这一时期两人的生活没有离别和政治干扰,非常惬意自在。靖康之变后两人辗转南下,不久后赵明诚因患疟疾离世。赵明诚的离世让李清照悲痛不已,还写过一篇祭文表达对亡夫的深切哀悼。

  对于两人的婚姻生活是否如此美满,也有学者提出过质疑,主要问题集中在赵明诚是否纳过妾。从现有有关赵、李二人的史料看,中华书局的《李清照资料汇编》涉及到190余种典籍,里面均没有出现过赵明诚纳妾的记载。也有一些史料中记录了赵明诚“无嗣”,无子能保存其毕生所存珍贵文物。不过近些年学术界有人注意到“赵明诚……诸子”的记录。在明弘治本《八闽通志》卷六十八《人物》中有一条关于赵明诚哥哥赵思诚的记载,介绍的是赵氏族人南渡后迁居泉州的情况。其中有一句写道:“明诚以集英殿修撰帅禁令,卒于官,诸子亦徙居于泉……”结合前后语序,这里的“诸子”应该是指赵明诚之子,而非赵思诚之子。

  《八闽通志》是现存古时候第一本福建省通志,《四库全书总目》对这本书的学术水平评价颇高。它其中记录的赵氏兄弟及其相关情况与其他史料出入不大。只有“赵明诚……诸子”的记载与其他资料出入甚大,因此也有人将其视为赵明诚纳妾的证据,即“赵、李无嗣”而明诚有子。不过,这条史料也是孤证,没有其他佐证证明其记载的确是实情。

  赵明诚是否纳妾的话题之外,学术界仍有质疑两人感情的观点。有学者认为,二人在青州生活时“赌书泼茶”的故事并非恩爱的表现,李清照曾自言“予性喜博”,赵明诚所说的“饱食终日”就是嘲讽她。也有学者认为,公元1129年,建康城中发生叛乱,赵明诚弃城弃妻而逃,只关心藏品而不爱怜妻子,对李清照“戟手遥应”,“戟手”在当时有谩骂之意。也有学者将李清照很多表达思念之苦的词解析为“词中所述之女未必就是词人本人”,甚至认为《声声慢·寻寻觅觅》是李清照表达无子之苦的作品。

  总之,皆因李清照所留史料太少,学术界一些观点并无充足的证据,故而引发有过度猜测意味的解读。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