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为何不诛杀功臣,而选择杯酒释兵权呢?

  俗话说,一朝天子一朝臣。这不仅是在说改朝换代之时朝堂上的面孔也会随之改换,也是在从侧面点出,无论哪一个后来拥有无上尊荣的皇帝,都需要有自己的一朝臣才能真正在天下立足。比如刘备有诸葛亮,孙权有周瑜,刘邦有张良等等。

image.png

  这些人在起兵之初的时候,有这些臣子的拥护和出谋划策才能成事,但坐上宝座的他们却又难免对当初那群,为自己登基立下汗马功劳的臣子有所防备。这无可厚非,毕竟没有谁比曾经和他们并肩作战的当朝天子更了解他们的非凡能力。况且,有不少皇帝的江山都是别人手中夺来的,他们都是前朝有能力的“逆臣”。此等状况下,刚坐上宝座的人又怎么放心再让这些能力卓越的人当权呢?

image.png

  为此,不少皇帝一登基就会与之前摇身一变。历史上不少开国元勋,尤其是武将都逃不过“狡兔死,走狗烹”的命运。但这其中也还有不少相对和平的处理方法,宋太祖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便是其中翘楚。既免去了自己的烦忧,又给昔日并肩的战友留出一条生路。赵匡胤是个明君,他要释兵权并不止是出于对臣子功高盖主或权倾朝野的忌惮,更是为了国家的大局考虑。

  赵匡胤一直对皇位朝代更迭的速度之快感到担忧,他咨询当时的丞相赵普后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藩镇权力过大,君主力量又不足,自然就容易发生藩镇割据从而危及君权。为此,削弱权力收回兵权便成了当务之急。一开始,宋太祖因为自己认为形势明朗而只采取了一些小措施,并不想夺去战友们的兵权。后来经过赵普多次进言,宋太祖意识到黄袍加身有时并不由人,纵然这些故友不会有异心,也难免被别人利用。

  宋太祖深思熟虑,最终决定用相对温和的方法收回兵权。他召集了九位在自己打天下时期的作为自己左膀右臂的大将,他们就是石守信,张令铎和高怀德等人,其中有四位甚至还是宋太祖的结拜兄弟。在酒过三巡之后,太祖对他们坦言了自己位居高位无法安枕而眠的现状,对皇位稳固问题的担忧。这些将领在听过太祖的一番肺腑之言后都立即明白了太祖的言外之意,纷纷请辞,愿意主动交出兵权。

  这时,九人中却有一人拒绝交出兵权。让人感到奇怪的是,宋太祖赵匡胤不仅没有强行收回他手上的兵权,甚至还在此后对他委以重任。这个人就是罗彦环。他拒绝交出兵权,用的理由十分漂亮。他说他要留下兵权来保护殿下。这句话一出,自然让赵匡胤不由得念起了旧情,想起了之前被罗彦环保护在身后的时候。

  当年陈桥兵变,后周老臣斥责赵匡胤欺负孤儿寡母,赵匡胤在这样的责备中一时理屈词穷。这时候,是罗彦环挺身而出震慑后周老臣,维护了赵匡胤。加之罗彦环年仅37岁,已经是四朝元老,身经百战。如此能干忠心的大将,宋太祖也确实不舍得让他被埋没。由此,罗彦环成了杯酒释兵权中唯一一个未交出兵权的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