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没有迁都长安或者洛阳,为什么一直待在开封?
大家好,这里是为什么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北宋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那么,宋太祖赵匡胤为什么没有迁都长安或者洛阳,而是一直待在开封呢?
这个问题得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是长安洛阳被放弃的原因,二是开封被选中的理由。
长安曾是汉唐故都,而这两朝,都曾兴盛无比,而且长安占据地利,关中金城千里,凭借山河之固退可以守,雄踞上游之胜进可以攻,按理说,长安应当成为定都首选,但在当时,长安的定都环境已经基本丧失。
长安历史上受到过多次洗劫和焚毁,如三国时期,董卓死后的军队混战,几乎将整个城市摧毁,唐朝更是夸张的“国都六陷,天子九迁”,长安城遭受的劫难非常多,唐末黄巢和朱温再添两把火,北宋初年,长安城基本没了,哪还有个都城的条件。
不过没有条件可以创造条件,城池毁坏并不是无法定都的决定性条件,气候变化导致的种种后果才是。
一个庞大王朝的都城,其人口必然是庞大的,这么多的人居住在都城中,都城的粮食等各种物资都要有足够的供应,不然为什么维持都城的繁荣?
在隋唐之前,长安地区气候温暖、降水量大,有很多河流,不仅适宜发展农业,还有充足的水路漕运运输粮食和各种物资,保证都城的供应。
然而从唐朝开始,长安的气候恶化,降水量减少、粮食产量减少、河流干涸,原本的水路变成了陆路,或许你会认为陆路也可以运输,但古时候不比现代,别说没有高速公路,就是普通大路都少,陆路运输代价极大,根本无法维持长安城的巨量供应。
水路一堵,长安作为都城的意义就很低了。
再看洛阳,洛阳也是汉唐故都,而且洛阳地处河南,更接近国土中心,便于辐射四方,又是隋唐大运河的核心,能够源源不断地通过漕运获取南方的粮食等物资,最重要的是,赵匡胤本人就出生于洛阳。因此,洛阳成了开封最为有力的竞争对手。
洛阳与开封的较量从唐末就开始了,朱温挟持唐昭宗迁都洛阳后,毁掉了长安城,从此长安再也没当过首都。
朱温虽然逼迫唐昭宗迁都洛阳,但唐朝的政治中心已经转向了朱温的老巢,那就是宣武节度使的驻地汴州,即后来的开封。
论起漕运,开封比洛阳还要便利,所以在三年后篡唐的时候,朱温将都城定在汴州,并升起为东都开封府,但洛阳的地位也不低,是后梁的西京。
在接下来的数十年间,洛阳和开封的地位几经反复,仅仅后梁,907年定都开封,909年迁都洛阳,913年迁还开封。923年后唐灭后梁,迁都洛阳。938年,刚建立的后晋又定都开封。此后的后汉和后周,也都定都开封,后周还修建了新城,地位越发稳固。
北宋作为继承后周的朝代,继承都城也是一项重要事务,从后来的事件来看,北宋没有迁都洛阳,更多的还是因为政治考量。一是定都开封有些久了,权贵的利益可都在开封,不是说动就动的;二是迁都后,开封府尹赵光义干什么呢?
在刚建国的时候,第一个因素更重要,而且天下仍处于割据状态,贸然迁都不利于国家稳定,这时候也没谁提迁都之事,不过当北宋把后蜀、南唐、南汉等一一剪除的时候,赵匡胤兴起了迁都的念头。
政局逐渐稳定,皇帝的年纪渐渐大了,继承人的事上了台面,一场新的交锋即将展开。
976年二月,吴越王钱俶将要来朝,赵匡胤派儿子赵德昭前往迎接,然而在之前,这种事务都是赵光义处理的。
招待完钱俶后,赵匡胤祭拜太庙,决定带着赵光义、赵光美等人前往西京洛阳,并放出风声,说想要迁都。
这一年,赵匡胤50岁,赵光义38岁,赵德昭26岁,都不是小孩子,有些事情,已经开始明争暗斗了。
开封,是北宋的都城,而赵光义是开封府尹;洛阳有可能成为北宋的都城,而西京留守是焦继勋,焦继勋的女婿是赵德芳!
很快,第一批反对的人出现了,那就是起居郎李符。李符是个很有能力的人,曾任京西转运使,搞漕运、调拨粮草很有一套,深得赵匡胤信任,而起居郎这个职务就是负责记录皇帝工作内容的机要秘书,心腹中的心腹,只不过这个心腹,挺皇弟而不挺皇子。
李符上书,历数迁都的八难,即“京邑凋敝一也,宫阙不备二也,郊庙未修三也,百司不具四也,畿内民困五也,军食不充六也,壁垒未设七也,千乘万骑盛暑扈行八也。”
可实际上,这八难只是现在的难,即洛阳凋敝,一旦北宋决定迁都,洛阳没城都能造出一座城来,更何况这些难题,只要中央政府下令,那就不是问题,而中央的主人,就是赵匡胤。
所以,李符被无视。
到了洛阳,赵匡胤祭过父母陵墓、安抚百姓,然后祭祀天地,又大宴群臣,完事之后,赵匡胤仍停留在洛阳,丝毫没有走的意思,大有就在洛阳扎根的架势。
于是,武将李怀义出场了,他也是赵匡胤的爱将,老部下了,他上书:“东京有汴渠之漕,岁致江淮米数百万斛,都下兵数十万人,咸仰给焉。陛下居此,将安取之?且府库重兵,皆在大梁,根本安固已久,不可动摇。一旦遽欲迁徙,臣实未见其利。”
李怀义的意见就是开封漕运四通八达,洛阳不如,而且根本不可动摇,但赵匡胤仍然没有放弃。
终于,赵光义只能自己上了。
赵匡胤也跟他讲明了要迁都的理由,因为北宋强干弱枝政策的实施,冗兵问题已经显现,赵匡胤已经打算裁军,但开封无险可守,必须大军驻扎,而洛阳地势险要,完全可以据山河之胜而去冗兵,安天下。
赵光义最后只能抛出一句话:”在德不在险。”
这是句废话,大家都是打过仗的人,德能退敌制胜?显然不能。
但赵匡胤顺坡下驴,以听从赵光义建议为由下令东归。这并不能代表赵匡胤放弃迁都了,毕竟这一次事出仓促,更像是赵匡胤的试探,而非决定,迁都很可能就在不久的将来。
可惜的是,当年年底,赵匡胤暴毙,赵光义继位,迁都之议就此搁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