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的黄袍加身堪称和平夺权的典范 那你知道他到底是和谁学的吗

  赵匡胤的黄袍加身到底是学谁的,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兵变,往往意味着流血牺牲,中国史上发生过无数次兵变,而且,一般兵变多伴随着朝代的更替。比如:玄武门事变也算得上是一次兵变,李世民以此夺权,杀了太子和齐王。除了玄武门兵变,大家最熟悉的应该就是陈桥驿兵变了。

  这场兵变使得赵匡胤从后周名将,变成了宋朝的开国皇帝,从而,完成了一个完美逆袭。与以往不同的是,这场兵变,没有喋血宫门,也没有哀鸿遍野,几乎是“兵不血刃”的取得了政权,堪称“和平夺政”的典范。

  那么,陈桥兵变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一切都要从周世宗去世说起,柴荣一死,新登基的小皇帝只有七岁,战功赫赫的赵匡胤却成了位高权重的节度使,掌握了大部分兵权。小皇帝登基的第一年正月,就有传闻说:契丹和北汉已经联合起来准备南下。朝中的人不知道真假,赶忙让赵匡胤带兵出战。

  大军刚动身不久,城中就有传言“出兵的日子,应当让点检成为天子”,这个“点检”就是指当时的殿前点检——赵匡胤。这条谣言不知道是什么人传出的,但是,很快大街小巷都知道了。皇帝虽然有所耳闻,但是,他毕竟是个孩子,也无可奈何。

  所以,笔者认为:谣言应该是赵匡胤派人传播,为的就是制造舆论声势。历史上,很多人起兵都会用到这招,而北汉、契丹联合的消息,只是让朝廷陷入恐慌,也给了他一个领兵的契机。果不其然,大军行进到陈桥驿时,赵普等人就在军中散步议论:

  “现在皇帝太小了,根本不懂什么,我们拼死拼活有谁知道,不如,先拥立大将军为皇帝,然后,再北伐,这样也能成就一番功名...
...”很快,将士们的情绪就被煽动了起来,赵普见时机已经成熟,遂发动兵变,让亲信把黄袍披到了假装刚醒完酒的赵匡胤身上。

  自此,赵匡胤“被迫”成了天子,并当众宣布:回宫后不许对太后和皇帝有所不敬,也不许随意掠夺百姓财务,朝廷大臣一律不得冒犯,听从号令的有赏,违反号令的立即处死。可以说,这命令一出,更是收服了后周将士的人心。

  于是,赵匡胤率部回朝,京中禁军统领也是赵匡胤的好兄弟,当即打开城门,只有少数人反抗,很快就被平定下来。之后,赵匡胤把周恭帝降为了王爷,以开封为国都建立了宋王朝。但是,黄袍加身的戏码并非赵匡胤首创,周太祖郭威就曾用过这招。

  郭威与赵匡胤有着剪不断的联系,赵匡胤出身军人世家,作战勇猛,最初投靠的就是郭威,在郭威手下担任禁军统领,后来,他遇到了柴荣,也就是周世宗。柴荣对这个有谋略、有能力的部将非常赏识,因此,赵匡胤就成了柴荣的部下。

  说到郭威,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刘知远。

  石敬瑭当了七年儿皇帝,于后晋天福七年死去。养子石重贵即位,是为后晋出帝,刘知远也迁检校太师,进位中书令。后晋开运四年正月一日,契丹进犯京师,俘虏了后晋少帝石重贵北去,后晋灭亡。但是,中原不能没有主人,而此时,刘知远的威望日益隆盛。

  到了公元九百四十七年,刘知远在开封建立了后汉政权,郭威因为有功,就被升为军队统帅,位极人臣。不久之后,刘知远病死了,临终命郭威扶持皇子刘承祐当皇帝,郭威依命辅佐刘承祐,这就是汉隐帝,与此同时,郭威也进一步掌握了全国的兵权。

  公元九百四十八年,郭威奉命出征,敌将李守贞死守,两军相持城下。敌军粮草日益紧张,郭威全面攻城,最终,李守贞自杀而亡。李守贞一死,他的手下相继投降,这也使得后汉政权得以稳固。此后,郭威又继续北伐,打败了契丹,功勋卓越。

  随着郭威声势越来越大,皇帝开始坐不住了。于是,汉隐帝与近臣李业秘密谋划诛杀郭威等人,并下令李弘义先杀了王殷。但是,这个李弘义却是王殷的人,立马就向王殷告密了。王殷知道后,又让人快马加鞭给郭威报告了这件事情。

  郭威深感事态严重,谋士献计,让郭威伪造诏书,说:皇帝猜忌有功之人,要诛杀大家。于是,众人感到非常气愤,就推举郭威为主将,杀回皇宫“清君侧”。汉隐帝慌忙之下让人抵抗,但是,节节败退,最终,汉隐帝被杀。郭威入宫,假装拥立一位刘姓宗亲为帝。

  之后,传闻契丹要南攻,郭威立马带兵抗敌,路过一州县时,士兵就将黄袍加之其身,郭威又返回都城,先索要“监国”之位,随后,又逼皇帝退位,建立了后周。到显德元年,郭威因病驾崩,时年五十一,谥号圣神恭肃文武孝皇帝,庙号太祖,葬于嵩陵,遗诏令养子柴荣即位。

  而郭威的养子柴荣,就是前文中出现的周世宗。

  所以,看完这两段历史,我们不难发现,这其中有着很多相似之处。其实,所谓“被迫称帝”,不过是统治者为了让其皇位名正言顺的一个借口罢了。古往今来,很多人为了得到那最高的权利,都会编织一些谎言,赵匡胤也只是其中的一个罢了。

  参考资料:

  【《新五代史·周本纪第十一》、《旧五代史·卷一百一十·周书》、《五代会要》、《宋史》】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