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为什么能成功?将领们没有反抗吗?
今天为什么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宋太祖赵匡胤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众所周知,宋太祖赵匡胤建国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为了巩固后代子孙的统治,在一场酒宴上,通过威逼利诱,迫使石守信、慕容延钊、韩令坤等四位禁军首领交出了自己的兵权。很多人看这件事的时候觉得是件很容易的事,实际上,这个事情存在着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曾有位明君对这件事看得很透。
这个明君是清高宗乾隆帝。乾隆帝是个好学的皇帝,他喜欢读史书。在读史书的时候往往会把自己的看法作为批语记录下来。他曾在“杯酒释兵权”中下过很长的批语,他认为,“杯酒释兵权”一定不像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石守信这些人也不会轻易交出兵权,如果说这些手握重权的禁军首领仅凭一顿饭、一次酒席就把兵权交出,那也太小看这些手握兵权的人了。
所以乾隆皇帝认为,“杯酒释兵权”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赵匡胤在和石守信这些大将们在一个长期的交往过程中,他的智慧、他的能力、他的作风让石守信、慕容延钊、韩令坤这些禁军首领深深地感受到自己绝对不是赵匡胤的对手所以才可能“杯酒释兵权”。但是,乾隆忽略了一个重要的点——漫长的过程。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赵匡胤在“杯酒释兵权”前都准备了些什么。
建隆元年末(公元960年)在赵匡胤平定了李筠及李重进叛乱后的某一天,他召见了精通治事之道的丞相赵普,问道:“为什么从唐末以来,数十年间帝王换了八姓十二君,争战无休无止?我要从此息灭天下之兵,建国家长久之计,有什么好的办法吗?”
赵普精通治道,对这些问题也早有所考虑,听了太祖的发问,便提出问题之症结就在于藩镇权力太重,君弱臣强,治理的办法也无奇巧可施,只要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然安定。
于是一个重建中央集权专制制度的计划就这样酝酿出来了,并逐步付诸实施。范俊在《五代论》中指出:“兵权所在,则随以兴,兵权所去,则随以亡”揭示了唐末五代以来,在政治局面变换中兵权所起的决定性作用。所以赵匡胤把目光盯向禁军。
陈桥事变时,守备都城的主要禁军首领石守信、 王审琦都是赵匡胤的“结社兄弟”,得知兵变成功后立即开城迎接。在这之前,赵匡胤用“出军之日,当立检点为天子”使得朝中大乱,自己借故“黄袍加身”,在这里,最重要的位置就是“ 殿前都点检”。
在陈桥事变之后,赵匡胤已经开始一系列的预防措施。即位之后,赵匡胤斩封邱的守门官,升了陈桥守门官的官职。建隆二年,赵匡胤罢去慕容延钊的“殿前都点检”一职,以免“点检做天子”的戏码重演,并把慕容延钊、韩令坤两个禁军首领派去河北做地方节度使,“兼职”禁军首领。
这两个长期在地方任职的禁军首领被“免职”(有名无实)后,那些副将什么的也就“顺理成章”被罢免。为了安抚他们的情绪,赵匡胤对他们甚是厚待。正是由于这些厚待,才导致宋朝的腐败(这里按下不表)。总之,这些人对赵匡胤是既恐惧又感激,所以才会交出兵权。
太祖以为石守信等人是自己的故友,并不介意,而赵普数次进言说:“臣也不担心他们会背叛陛下,但是如果他们的部下贪图富贵,万一有作孽之人拥戴他们,他们能够自主吗”?这些话实际上是提醒宋太祖,要他记住陈桥兵变的历史,一定要避免类似的事件重演。
果然,赵匡胤不久后就采取了针对禁军高级将领兵权的措施。赵匡胤承诺,与石守信等高级将领联姻,守寡的妹妹嫁给高怀德,后来又把女儿嫁给石守信和王审琦的儿子,把张令泽的女儿嫁给太祖三弟赵光美,不过前提是,交出兵权。
对赵匡胤又恐惧又感激的石守信等人,在一场史上最艰难的酒局选择了一条明智之路,交出自己的兵权。事实上,赵匡胤确实是厚待了他们。不仅应了承诺,还骄纵他们的奢侈淫乱,(导致整个武官集团上上下下一片乌烟瘴气。)
总之,“杯酒释兵权”是成功了。至于“杯酒释兵权”带来的后果,谁能说清它的是与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