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昭的性格如何?为什么没能做上丞相?
张昭为什么没有做上丞相
张昭加入孙吴集团的初衷应该是,以江东为汉室藩屏、保土护民,而非助孙权称霸。所以投降曹操,孙氏消亡,但有助于国家统一,对天下有大功。在一定程度上,张昭的士人心态和曹操首席谋臣荀彧一样,都打算曲线救国。但是,荀彧是真正地忠于汉室正统,张昭就不那么光明正大了,明知曹操是汉贼,在关键时刻一再妥协投降,更像是畏惧强权。周瑜和鲁肃出身江北地方豪强,武人气质较重,不受士大夫名节观念束缚,欲助孙权成就霸业。
赤壁大战后,张昭已经边缘化了,退出孙权的核心决策层。二十多年后孙权登基时,依然对张昭当年的投降主张耿耿于怀,对后者说“如果听从你的主张,我早就乞食于曹氏了”。曹魏和蜀汉都曾有丞相之职,但出现于特殊时期。比如曹操罢废三公、自任丞相,以丞相霸府架空天子和朝廷百官,为改朝换代做准备。诸葛亮以顾命大臣担任丞相,实际上代替孱弱的刘禅处理朝政。
孙吴的丞相是常设官职,基本上继承自西汉,丞相为百官之首、掌握大权,但职责是辅佐皇帝。221年,孙权称吴王,张昭作为孙吴文臣元老,德望、品行都堪称楷模,是众望所归的丞相人选,但孙权偏偏选了名不见经传的孙邵。大名士孔融曾称孙邵为“廊庙才也”,也就是能力可做朝中大官,但他怎能与张昭相比?孙邵似乎是一个过渡性人物。
225年孙邵病死,孙吴百官再次推举张昭为相,这次孙权选择了江东大族顾氏的顾雍。孙权不用张昭的理由有两个,一是丞相责任繁重,不应劳驾张昭,这明显是借口,另一个原因张昭性格刚正严厉,易起冲突,这倒是实情。
除了当年张昭妥协投降,孙权选顾雍更有深层原因。孙吴据有江东已经三十年,淮泗集团的大多数谋臣武将都已去世,后辈人才不足,孙权必须依靠江东本土大族治理国家。此时陆逊是上大将军,驻扎于军事重镇武昌,掌握重兵,陆逊正是当年孙策围攻导致死亡近半的陆氏的族人,他地位如此之高,是孙吴江东化的象征,加上顾雍为丞相,江东大族代表担任文武最高官职,表明孙吴政权与江东大族融合加深,达到和谐一致的高峰。
229年孙权称帝后,张昭地位进一步下降,基本上赋闲在家,仅偶尔参与朝政讨论。
张昭是个怎样的人
张昭这个人脾气性格与范增几乎如出一辙,一样的忠诚刚直,又一样地以长辈兼顾命老臣自居,对于孙权的错处经常毫不留情地当面指出,如孙权好冒险射猎、嗜酒贪杯醉后戏弄群臣等,令到孙权相当难堪。在孙权未称帝前,尚能采取消极应付却屡教不改的态度,到其称帝后,由于志满意得,他也变得同项羽一样刚愎自用起来,因为张昭一直公开教训他,使得他这个做君主的脸面无光,自尊心大挫,于是开始逐渐疏远同张昭的关系,从任命丞相事上他宁用无名之辈孙邵,也不接受百官同荐张昭便可看出。
这种隐藏的矛盾终于有一天暴发出来,嘉禾元年(公元232年),公孙渊遣使向孙权称臣,孙权糊涂地答应下来,甚至还要派兵送赠大量金银财宝去给公孙渊,张昭知情后,竭力反对,苦苦相劝孙权不要轻信对方,孙权此时非但不听,居然拔刀怒向,张昭那年已是七十七岁高龄,上了年岁的人通常比较固执,气性也旺,因此火头之上便借口称病不朝,孙权则针锋相对,命人用土封张昭家的大门,就象两个小孩子呕气般,张昭也不屈服,你不在外面封吗?我就在里面封。这君臣间的斗气直到孙权派到辽东的使节被公孙渊杀后,孙权才如梦初醒,自知犯错,遂命人向张昭道歉,不料张昭这回气伤了心,坚决不去朝见孙权,孙权无奈想通过烧张宅大门吓他出来,张昭任凭其烧,就是无动于衷。孙权急令灭火,又在门外诚心等候,张昭这才接受孙权的检讨与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