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廷玉晚年为什么会乾隆皇帝决裂 张廷玉是老糊涂了吗
还不知道:张廷玉和乾隆决裂的网友们,
明清两朝皇帝祭奠祖先的家庙,称之为太庙,能在太庙之中享受香火的,首先肯定是死去的皇帝,另外还有对江山社稷有大功的皇亲国戚和臣子。
古人大多不是无神论者,能够与先辈皇帝们同享一个庙堂,接受后世帝王的跪拜祭祀,那可是每一个臣工的终极梦想,难度也可想而知。历数国祚长达276年的清朝,总共只有26个臣子获得了配享太庙的殊荣,而其中唯一的汉人就是历经康雍乾三朝的股肱之臣——张廷玉。
流水的皇帝,铁打的张廷玉,论三朝老臣的自我修养
张廷玉在康熙年间崭露头角,49岁当上刑部副部长,从二品大员,已经算是平步青云了,而雍正登基后,张廷玉走向了人臣的巅峰。
经历过九王夺嫡登上帝位的雍正,迫不及待的要树立起自己的核心班底,而他最先看上的就是张廷玉,因为张廷玉这个人“气度端凝,应对明晰”,办事能力很强,学问也很扎实,实在是难得一见的能臣,并且其父张英还是雍正的恩师,所以雍正迅速升他为礼部尚书,随后又屡次升迁为大学士、首席军机大臣、兼管吏户两部,位极人臣。
有一段时间张廷玉生病请假,病愈后进宫见圣,雍正感性的说:“我前两天对近侍们说连日手臂痛,他们问为什么?我说大学士张廷玉患病,此人如朕手臂,这不就是我臂痛吗?”一时之间君臣之情传为朝野佳话。
雍正在遗嘱中也特意安排张廷玉配享太庙:
大学士张廷玉,器量纯全,抒诚供职……其功甚巨。大学士鄂尔泰,志秉忠贞,才优经济……洵为不世出之名臣。此二人者,朕可报其始终不渝。将来二臣,着配享太庙,以昭恩礼。
乾隆初年,张廷玉作为辅政大臣之一,成为大清帝国不可或缺的政治元老,他对朝政每个细节都了如指掌,年轻的乾隆一天也离不开他,封其为内阁总理大臣,加封伯爵爵位,开了清朝文臣封伯爵的先例。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臣子的位高权重是一把双刃剑,古往今来声名显赫的文臣武将往往下场不佳,曾国藩曾说,“吾通阅古今人物……立不世之功勋而终保令名者,千古唯郭汾阳(郭子仪)一人而已。”
而张廷玉的终极目标,就是位极人臣而保全善终。
张廷玉办事能力极强,文笔好,博闻强识,雍正曾称赞他,“尔一日所办,在他人十日所不能及也”。但他心有猛虎,细嗅蔷薇,张廷玉为人低调,处事无私,小心谨慎,从不钻营求利。毕竟他侍奉的三位皇帝,都是见微知著的明君,在他们面前耍花枪只能是弄巧成拙,所以张廷玉信奉的格言是“万言万当,不如一默”。他认真的做好帝国政策的执行人,而从不做主动的思想者。
作为帝国重臣,张廷玉几乎参与了雍正朝的每一项重大决策,但翻看《清史稿》,会惊讶的发现他的传记里只提到几件微不足道的小事,由此可见他的缜密小心,他知进知退,把成绩全都留给了皇上。
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最看重的就是君主的绝对权威,君权凌驾于一切之上,而张廷玉“不茹还不吐,既哲亦既明”的处事特点非常符合三代帝王的治国理念,故而能长盛不衰。
解甲归田与配享太庙的终极冲突
以乾隆早期对张廷玉的重用程度来看,这位三朝老臣应能得到善终,在皇帝的太庙中享受后世香火,在史书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但是历史偏偏不按照预定的剧本上演。
乾隆十三年是乾隆执政的分水岭,在这之前,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乾隆,事事以宽以仁,与其父雍正的风格完全相反,但是乾隆十三年之后,乾隆转向法家思想,对待官员和臣民严格管理,冷酷无情,而就在这一年,张廷玉想退休了
76岁的张廷玉,在皇帝面前小心谨慎过了一辈子,所有臣子可能得到的待遇他全都得到了,甚至还有史无前例的汉臣配享太庙,此时的他,太想平安着陆了。
可是乾隆听到这个请求却非常不高兴,他认为既然配享太庙,又怎么能归田终老?
太庙
张廷玉引用了老子的话来对答,“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这么明显的明哲保身思想让乾隆皱了眉头,但善于察言观色的张廷玉还没发现自己已经摸到了老虎的屁股,他说诸葛亮身处乱世,鞠躬尽瘁那也是没办法,自己得遇明君,希望在太平盛世能够享受到林下之乐。
张廷玉想通过夸乾隆满足自己的需求,但乾隆不跟着他的思路走,“真正忠君的大臣,不论什么境遇都会一心不变!”这话显然是说张廷玉是假忠心了,张廷玉再不敢接话,他“免冠叩首”,“呜咽不能自胜”。
张廷玉没想到,皇帝不但拒绝他,第二天还把这段争论公布于天下,并且提升到了“有违臣节”的高度,还批评对自己毫无感情,张廷玉吓得再也不敢提退休之事了。
老年糊涂,晚节不保,乾隆皇帝与张廷玉彻底决裂
又过了三年,张廷玉年近八十,各方面能力急剧退化,他再次向乾隆提出退休。这次乾隆犹豫了,他下了一道谕旨,赐给张廷玉,意思是你年纪确实大了,我强留你似乎太没人情味,但是你是庙堂元老,股肱之臣,我实在舍不得啊,是否退休,你自己决定吧。
乾隆有心试探张廷玉,如果他能顾念君臣之情,表现出不忍离开之意,皇帝再特别恩准他退休,这样乾隆仁德的高大形象完全树立起来,君臣之情可称为史书上一段佳话。
但是80岁的张廷玉真的是老朽了,他脑子竟然转不过这个弯来。接到谕旨的张廷玉大喜过望,以为皇帝默许了他的请求,立刻上奏谢恩,准备明年春天启程回家。
乾隆虽然心有不甘,但还是决定放这个八旬老臣回家吧,可是张廷玉竟然又做了一件蠢事,他找到乾隆,希望皇上能给自己一个铁券,确保自己能够配享太庙。
乾隆虽然答应了张廷玉的请求,事后越想越不是滋味,写了一首意味深长的诗给张廷玉,大概意思是说看你这么求我实在可怜,我就特别恩准你既退休又配享太庙,我不是尧舜之君,配不上你这皋契之臣,将来历史怎么评价我们君臣,随他去吧。
按照常规,第二天张廷玉要去宫门前谢恩,但是或许是年纪太大没法早起,他派了自己的儿子去。乾隆的怒气终于再也压抑不住了,认为他是大不敬,命军机处大臣写旨让张廷玉“明白回奏”,军机处的汪由敦把这消息传递给了张廷玉,于是谕旨还没到,张廷玉就跑到宫里叩头请罪了。
张廷玉彻底是老糊涂了,这不就暴露了有人给他暗通消息的事吗?于是乾隆再也不讲任何感情,写了一篇圣旨大骂张廷玉,取消了他的伯爵爵位,不久又取消了张廷玉配享太庙的资格。
本可以衣锦还乡的张廷玉,最后灰溜溜回到家乡,除了几位家人,没有一位官员敢来迎接。后因为四川学政编修朱筌坐罪,乾隆又派人到张廷玉老家抄家查证,虽然张廷玉一生小心谨慎,没有找到任何把柄,但一个被抄家的退休大臣,哪还有半点荣誉可言?
晚景凄凉的张廷玉天天躲在家里不敢出门,卑微苟活了五年,终于于乾隆二十一年去世了。
或许君臣共事这么久,还是有些感情的,乾隆最后还是恢复了张廷玉配享太庙的资格,皇帝说:“张廷玉虽有过,余仍不加重谴,仍准以大学士衔休致,及其既卒,仍令配享太庙,余于廷玉曲事保全,使彼泉下有知,当如何衔感乎?”
即使是三朝老臣,帝国宰辅,依然被皇帝玩弄于股掌之间,由此可见,乾隆的盛世,实在是皇权的盛世,而张廷玉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如此明哲保身、如履薄冰的臣子尚且难得善终,何况有心改变现状的有志之士呢?也难怪大清中后期是如此顽固不化,而中国也丢掉了任何变革和前进的机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