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和刘伯温都是功成身退 两人的结局为什么完全不同
对张良和刘伯温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为什么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张良和刘伯温分别在刘邦和朱元璋各自的队伍中扮演重要角色。张良和刘伯温两个集团的主要谋士,都是通过对天下形势的分析,为刘邦和朱元璋制定了正确而详尽的战略计划,在汉朝和明朝的建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然而,国家建立之后,二人的命运却大不相同。刘邦对张良的评价很高,首先准备封张良为万户侯,张良不同意。再次将张良封为留地,这是刘邦与张良初次相见的地方,由此也可见刘邦对张良的用情。此后,刘邦在论功行赏时,把张良的功劳列为众人之首。从那以后,刘邦就非常重视张良。
从那以后,刘邦就非常重视张良。以致后来吕后对张良也非常重视,即使张良志在归隐山林,吕后也要逼他出山去享乐。而朱元璋对于刘伯温的重视程度并不高。尽管朱元璋称赞刘伯温为他的张良,但他只封刘伯温为诚意伯,连个侯也不给,食邑也不多,不给刘伯温像张良那样的待遇。
事实上,建国以后,刘伯温的做法,和张良非常相似。张良知道刘邦能够同甘共苦,不能同甘共苦,所以早归山林,免得刘邦猜忌。其实刘伯温也这么想。由于当时朱元璋对胡惟庸、李善长等宰相不满,曾两次提出将宰相的位置让给刘伯温,但刘伯温均不予理睬。最后,刘伯温也回到了山林里,回到家乡过着隐居的生活。
但刘伯温最后的结局是非常悲惨的。朱元璋让胡惟庸在刘伯温病倒后,派御医给他治病。但是,刘伯温在吃了御医的药之后,却觉得身体里像压着一块大石头。因为怀疑胡惟庸给他的药有问题,他亲自向朱元璋汇报了此事。然而,朱元璋并没有把这件事当真,他只是轻描淡写地安慰刘伯温,然后又把他打发回去。
当刘伯温看到朱元璋如此轻描淡写地打发自己时,他在临终前做了一件很奇怪的事,就是拿出一本《天书》给长子看,让长子不要看,然后马上交给朱元璋。这个事件确实很有意思。后人一般认为,这是刘伯温为保护儿子而采取的重要措施。那时候,有很多人在传刘伯温能窥破天象,先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
为了向朱元璋表明,即使能窥破天象,也是自己有这个本事,儿子没有这个本事,所以,他才拿出一本所谓的天书,交给朱元璋,不许儿子看。这样就让儿子撇清了关系,表明儿子只是一个非常普通的人,对朱元璋的江山没有任何威胁。
而且刘伯温这样做,同时也说明,他认为给自己下毒吃,很可能是朱元璋授意。这位大夫毕竟是御医,是朱元璋的专医。没有得到朱元璋授权的朱元璋专任大夫,是绝对不敢这样做的。而且,当他告诉朱元璋,他吃了药之后,朱元璋根本不把自己当回事。为何朱元璋不重视此事?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这个事情本来就是朱元璋干的,朱元璋就是这么干的。
御医给刘伯温下的毒,是朱元璋下的,还是胡惟庸暗中给他下的毒?朱元璋当然知道这件事。
因为朱元璋后来处决胡惟庸时,将他所列的罪证之一写在他害死刘伯温上。奇怪的是,刘伯温既然把这件事告诉了朱元璋,而朱元璋又不把它当真,为什么最后又把它当作胡惟庸的罪证呢?朱元璋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首先悄悄地给自己的御医下了毒药,最后又给胡惟庸嫁祸?那时他没有理会刘伯温,只是还不想杀死胡惟庸。等他想要杀死胡惟庸时,这就是他有罪的证明了。
所以,既然刘伯温已归隐山林,对朱元璋没有什么威胁,又何必不善待刘伯温一如刘邦善待张良呢?是不是非要把它砍光杀绝?
朱元璋之所以要杀刘伯温,我想是因为他非常害怕刘伯温。怕什么呀?回到前面讲到的那本《天书》。在那时,刘伯温已是一个“半仙”形象。朱元璋所做的那些杀人不眨眼的事,刘伯温都能说得一清二楚。所以朱元璋很怕刘伯温讲出自己的心事。
当刘伯温说出朱元璋的心里话时,朱元璋便无法达到自己的目的,还会招致功臣的反叛。因此,最好还是让刘伯温闭嘴不说。很明显,只有死人可以闭嘴。于是,刘伯温走上了这条道路。而且刘伯温显然猜中了朱元璋的心思,所以在他临死之前,就会把那本所谓的《天书》交给朱元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