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昶曾受到朱元璋的厚待并留用,为什么最后结局悲惨?

  张昶的故事大家喜欢吗?今天为什么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

  古时候皇帝打天下坐江山,离不开手下的文臣武将。文臣能出谋划策,运筹帷幄,武将能冲锋陷阵,斩将搴旗,因此队伍中人才的数量与质量,往往是决定事业成败的关键因素。但凡能够扫灭群雄、一统河山的成功者,必定都是慧眼识人、善于用人的伯乐之才,比如朱元璋等人。反之,如果手下缺乏一帮高素质有能力的干将,则很难走到最后,明末义军首领李自成之所以攻克京师却没能坐江山,手下没有高素质人才是关键原因之一。

  明太祖朱元璋,在用人识人方面就很有独到之处。他深知治国平天下,全在用人得宜,因此从起兵之初开始,就把甄别、收集各类人才当成首要任务,堪称到了求贤若渴的程度。他的身边也渐渐汇集了徐达、常遇春、李文忠、邓愈、李善长、刘伯温等一大批杰出人才。

  在当时的各大武装集团中,朱元璋的手下人才储备厚度堪称无与伦比。即使如此,他仍然抱着海纳百川的心态,对天下人才兼收并蓄。甚至是来自敌对阵营的人才,他也照收不误。明朝虎将朱亮祖,武勇过人,原先就是元朝的元帅。朱元璋手下还有个大臣张昶,原先也是元朝高官,受到朱元璋厚待并留用,可惜他下场极为凄惨。

image.png

  《明史》记载,张昶是宛平人,才华横溢,满腹经纶,担任元朝户部尚书之职。他是元朝高官,长期安居大都,本来与朱元璋素无交往,但因一次出使任务,使得他与朱元璋有了一段交集。至正二十六年十二月,元朝皇帝见武力镇压无效,想采取怀柔政策招安各地义军。户部尚书张昶被选中作为元朝使团成员之一。元朝使团先去见军阀方国珍,没能取得进展,转而又来找朱元璋。

  元朝当时已经濒临崩溃,朱元璋当然不会考虑接受元朝招安。他虽然拒绝了元朝使者,但元朝户部尚书张昶却引起了他的注意。他早就听闻张昶是个贤才,“昶有才辩,智识明敏,”,遇事“裁决如流,事无停滞”,是个难得的治世良才。朱元璋不由分说,软硬兼施把张昶给留了下来,授予他参知政事之职,留为己用,还高兴地对人说:“元朝送大贤人与我。”

  谁知朱元璋错打了算盘。张昶饱读书史,忠君思想根深蒂固,对元朝故主忠心不二,根本不愿为朱元璋这样的“草寇”效力。虽然为情势所迫,逼不得已留了下来,但却身在曹营心在汉。《明太祖实录》记载,他“心常怏怏”,《元通鉴》也记载他“心不忘北归”,时刻总想返回北方元朝。

image.png

  但张昶是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无拳无勇,想跑也跑不了。他对朱元璋的厌恶愤恨之心日甚一日,于是开始蓄意报复。他利用朱元璋对他的信任,决定要想方设法把朱元璋搞垮。张昶的心机也很毒辣,他多次上书朱元璋,对他歌功颂德,劝他及时行乐,还倡议他实行严刑峻法,“破兼并之家,行厉民之术”,总之就是想方设法,想把朱元璋变成一个昏君暴君,教唆他苛待压榨百姓,以败坏其形象,让他失去民心。

  张昶这一招,不能说不厉害,可惜用错了时候。他要是明朝开国以后上这些奏章,朱元璋志得意满之际,没准就上了套。可现在朱元璋正在励精图治、锐意图强之际,对张昶的这些建议根本不接受,对张昶开始有所不满,甚至曾经对刘基说:“此人就是个赵高啊。”开始对张昶有所不满。

  张昶受到朱元璋的责罚,却依然不知悔改。明朝大将李文忠攻破杭州,抓获了一批元朝武将。《国初群雄史略》记载,张昶利用职务之便,私自放走元朝战俘,还“给以脚力,送至境上,任其还乡”。不仅如此,张昶还写了一封密信,交由元朝战俘带走,“以国事阴通”,向元朝泄露朱元璋的军情国事,已经属于彻头彻尾的叛国间谍行为。结果这封密信在途中被明军查获,张昶私通元朝也漏了陷,被关入大牢。

image.png

  即使到了这个地步,朱元璋怜惜张昶的才华,仍然不舍得杀他。《明太祖实录》记载,“王始惜其才,犹欲活之”,仍然想留他一条活命。大都督府负责审讯张昶,张昶抱定必死之心,一言不发,闭目待死。狱吏再三逼迫张昶写供状,张昶提起笔来在纸上写了八个大字,让狱吏转交朱元璋。

  《明太祖实录》记载,朱元璋听说张昶写下供状,急忙观看,只见上面写着八个字:身在江南,心思塞北。朱元璋顿时暴怒不已,感到自己受到了莫大欺骗,他真心实意对张昶待如上宾,他却丝毫不为所动,一心想着塞北的元顺帝。朱元璋对大臣李善长说:“被他侮弄我这几年!”立即下令斩杀张昶,杀了他还不解恨,《国初事迹》记载,“碎其骨,投之于江水”,这才算出了一口恶气。

  张昶虽然不失为忠臣,但却不识天下大势,把腐朽透顶的元顺帝视为英主,白白成了元朝的牺牲品,令人惋惜。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