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七雄并列齐驱 秦国是怎么一家独大的
为什么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战国七雄,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春秋战国之际,通过一系列的战争和长达一百多年的变法运动,新兴地主阶级剥夺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登上了政治舞台,先后形成并巩固了一些封建的中央集权国家。
公元前562年,鲁国的从奴隶主阶级中分化出来的新兴地主阶级代表三桓(即季孙氏、叔孙氏和孟孙氏)。
首先在鲁国“三分公室”和“四分公室”取得了政权;公元前55年,晋国的新兴地主阶级一举打垮了奴隶主贵族,后来的“三家分晋”只是地主阶级内部互相兼并的结果;公元前481年,齐国的田氏三战三捷,彻底扫荡了腐朽的贵族势力;公元前479年,楚国的白公胜厉剑而起,劫夺王宫,战火燃遍江、汉、中原……。
新兴地主阶级凭借奴隶和平民的支持,取得了政治上和军事上的胜利,新型的封建制度在战争的烽烟中得以诞生。到春秋末期,已经形成的七个大国即所谓“战国七雄”,待内部比较稳定并消灭了周围的小国之后,在各自增强实为的同时,相互间便开始了以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代替诸侯割据称雄的战争,把春秋时期的兼并与争霸战争推向了更为剧烈的阶段。
公元前354年,当时七雄中最强大的魏国率宋、卫联军攻赵,次年赵向齐求救,齐军用孙膑之谋,“围魏救赵”,在桂陵大败魏军。
公元前342年,魏国向韩国进攻,韩求救于齐,但齐国未马上出兵,到次年韩魏打得精疲力竭时才派出十万大军,在马陵伏击魏军,魏军惨败。
同年,齐、秦、赵三面攻魏,魏向秦反攻,又遭失败。公元前340年,魏国攻秦,魏又失利。公元前338年,秦攻魏,秦军获胜。从此,在西方强大起来的秦国,不断蚕食魏国及其它山东各国的土地;东方齐国经过齐威王的改革,日益强大,在桂陵和马陵之战以后,成为东方强国。
战国中期的合纵连横多是围绕着这两大强国展开的。
“纵者,合众弱以攻一强也;而横者,事一强以攻众弱也。”(《韩非子。五蠹》)
合纵打击的对象是秦、齐,参加的国家多少不一。公元前284年六国攻齐之后,齐国的实力受到极大削弱,自此一蹶不振,只有强秦占据着中心舞台,合纵进攻的对象只有秦国了。
与此相反,连横始则以秦、齐为中心,后以秦国为中心。合纵连横的格局经常变化,“朝秦暮楚”说的就是战国中期的情况。
当秦国在战国后期可以独雄天下之后,又采用“远交近攻”之计,瓦解其它国家的联合,一步步地翦灭邻国。起初虽偶有赵国这样的强敌能与秦抗衡,在阏与之战中曾大败秦军,但在此后不久的长平之战中,秦军却大败赵军,使赵国的人力物力财力受到了极大削弱。
经过进一步的蚕食山东诸国,秦军在战略上占据了主动地位。从公元前230年开始,秦国象秋风扫落叶那样,居高临下,向山东各国大举进军,仅用了不到十年的时间,就将韩、赵、魏、燕、楚、齐各个击破,于公元前22年,完成了海内一统的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