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为什么他会被称为半个“圣人”呢
今天为什么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曾国藩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在“立德立功立言”的评价体系中,有人把儒学创始人孔子称为“大成至圣先师”,把曾国藩崇拜的“心学”大师王阳明称为“绝顶”之人,把曾国藩称为半个“圣人”。
对于曾国藩,民间存在着很大的争议,一方面,他是清朝末年洋务派的重要成员,因为他对清朝在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杰出贡献,他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这三大重臣并列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此外,他严格约束自己,著有名作《曾国藩家书》。另一方面,他在平定叛军、土匪时杀人如麻,外号“曾剃头”,他维护封建腐朽的清王朝,为之奔走效劳。那么,曾国藩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
嘉庆十六年(1811年),曾国藩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县(今天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一带)。其父曾麟书是乡塾的教书先生,曾国藩从小接受了良好的家庭教育。父亲曾麟书因为参加了十七次乡试才中了秀才,他深知进入仕途之难,把全部期望寄托在儿子身上,因此,对年纪很小的曾国藩全力培养。
曾国藩没有让父亲失望。道光十二年(1832年),曾国藩考上秀才,两年后又考中了举人。此后,在两次参加会试落榜后,曾国藩终于在第三次时考中了进士。从此,他正式进入了政坛,并深得道光皇帝的宠信。
能力加上机遇,让曾国藩飞黄腾达。几乎每一年,他都能得到升迁,很快从小小的翰林院庶吉士做到了官居二品的工部左侍郎,他的官途可谓平步青云。
道光皇帝的时代结束之后,清朝迎来了咸丰皇帝。咸丰即位的第一年,洪秀全烧起了起义的火把。很快,太平天国就席卷了大片地区。
面对浩浩荡荡的农民起义,清政府一方面征调各地军队平叛,另一面下旨鼓励“团练”,培养民兵力量,平息乱局。
这时候,曾国藩离开朝廷回到家乡,组织起了著名的“湘军”。曾国藩招募朴实健壮的农民组成自己的队伍,按照戚继光“戚家军”训练方式朝夕训练,号称“湘勇”。
咸丰四年(1854年)开始,曾国藩精心训练过的湘军迎来了实战的检验。面对农民起义的来势凶猛,曾国藩的五百湘军几乎没有比较优势,他本人还多次险些丧命。
内部矛盾愈演愈烈,各地清兵联合剿杀,太平天国注定走向下坡路。在反复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湘军逐步成熟起来。咸丰十年(1860年)起,湘军在多个战场取得胜利。再加上李鸿章、左宗棠的鼎力相助,湘军已经成为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力量。
同治三年(1864年),湘军攻入了太平天国的首都天京(今天南京)。破城之后,湘军强掠百姓,滥杀无辜,“曾剃头”让南京城的群众陷入暗夜。
也就是在这次战斗之后,“天子褒功,加太子太傅,封一等毅勇侯,赏双眼翎。”湘军士气大振,曾国藩势头正猛。
太平天国平定了,曾国藩北上山东剿灭捻军。在从前“安庆军械所”的基础上,他设置了著名的“江南制造总局”。
既痛恨西方人的侵略,又主张学习西方先进记述,曾国藩倡导洋务运动,立志“富国强兵”,他已经成为清王朝的顶梁支柱。在调任直隶总督之后,曾国藩拜见了同治皇帝和慈禧太后。
然而,在“天津教案”的处理中,曾国藩的软弱退让激起轩然大波。同治九年(1870年),TZ教会在中国扩张,修建教堂导致很多人无家可归,加上老百姓对育婴堂的怀疑等,天津民众与教徒们发生了冲突,教会一方伤亡数十人。事件引起在华的七国公使的联合抗议,并将军舰再一次驶进天津大沽口来威胁。
曾国藩代表清政府全权处理此事。为了避免开战,曾国藩对内镇压不满民众,对外妥协忍让,先后处死十六人、流放二十五人,并赔偿白银近五十万两白银。
朝野上下,很不满意这个结果,曾国藩名誉大跌,被斥为卖国贼。
同治十一年(1872年),因为身体原因,在两江总督位置上的曾国藩,在南京家中端坐离世。
有人曾说:曾国藩者,誉之则为圣贤、谳之则为元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