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30岁前还是个平庸之人,为什么之后会成为半个圣人?
今天为什么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曾国藩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曾国藩从小平庸,经历4次奇耻大辱他知耻而后勇,终成一代半圣
中国有两个半圣人的说法,其中两圣是孔子、王阳明,还有半个圣人则是晚清四大名臣之首的曾国藩。但值得注意的是,曾国藩在30岁之前还是平庸之人,却在之后立功、立德、立言,成为半个圣人,这是怎么一回事?
这要从曾国藩经历的4次“奇耻大辱”上说起。
庸人曾国藩庸在哪里?自小背书不行,科举也不行
曾国藩是晚清重臣,在人生后期,创建湘军、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开展洋务运动,干下一堆让常人望尘莫及的功业,位极人臣,善始善终,堪称为官做人的楷模。
但是,他却是有真实史料记载的‘庸人’,从小就读书‘艰难’。
据说当年他在家中背书的时候,有小偷进入他家,结果怕被曾国藩发现就躲在房梁上,打算等这个小子背会去睡觉了就下来偷东西。但是,一篇短文,寥寥几百字,少年曾国藩愣是背了两三个时辰还背不通顺,气得小偷跳下房梁,指着曾国藩的鼻子骂他笨,还当着他面一字不差的背了一遍,并下了定论,说就他这种读书天赋一辈子也别想考上秀才,说罢扬长而去。
另一方面,从遗传基因上来讲,曾国藩也绝对算得上是天资愚笨的人。
他的祖父曾玉屏虽然浪子回头,以耕种发家,但是却非读书的料;他的父亲曾麟书参加科举,考了17次考到43岁,才考中秀才;他的四个叔叔们,无一考中;而曾国藩从十四岁开始参加县试,一直考了六次都没中,直到第七次才中秀才,堪称“高考七次郎”。
就连曾国藩自己后来也多次在家书中自述说自己从小就比较笨,读书慢,做事笨,只能谨小慎微,一步一步踏踏实实的走。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天资愚钝的人,居然能成一代半圣,将数千年来无数儒家学子甩在身后,他到底经历了什么?
人生中4次“奇耻大辱”,让曾国藩知耻而后勇
第一:悬牌受辱
曾国藩经历的人生第一次奇耻大辱是在他第六次参加科考的那年。这一年他二十一岁,经过五次失败、加倍努力后,又一次落榜,什么都没考上,好比如今六次高考的学子又一次考了个鸭蛋,对他的打击可想而知。然而,更大的打击到来,当时湖南学政居然公开悬牌,把曾国藩的试卷当作反面典型,公开批评,当众羞辱曾国藩学问太浅,连考六次,次次落榜,还有何颜面混迹读书人队伍,有何颜面上考场。
这对一个考了六次都没考上的曾国藩来说,绝对是奇耻大辱。也正应了那句话,人若没有经历痛彻心扉的打击,可能一辈子都做不成事。曾国藩咬牙忍下耻辱,坚持自己的梦想,不屈不挠,默默努力,终于在第七次考中秀才。
第二:权贵唾骂
曾国藩凭借自己不屈不挠的毅力,似乎也时来运转,从秀才一路考到了进士,进而留京为官。这对一个出身农村的人来说无异一步登天,但是在权贵满地走的京城,曾国藩只是一个乡野村夫。他曾在家书中自述,自己虽然身居庙堂,但其实微不足道,甚至遭遇过不少嘲笑与出言唾骂。
好在从小历经挫折、七次科考的曾国藩已经练就了越挫越勇的品质,面对这些轻视,他却是斗志越发昂扬,最终创造了十年七迁的官场奇迹,惊呆了一众权贵。
第三:险遭杀害
晚清党派纷争剧烈,满汉之争也是愈加频繁,权力场尔虞我诈更甚前朝。经历十年七迁奇迹的曾国藩因政治靠山倒台,被外放地方为官。就在他萌生归隐之意时,恰逢母亲病故,因此丁忧回到长沙。守孝次年,湖南遭遇太平天国侵扰,同时各地滋生匪患,咸丰皇帝命其兴办团练,保卫地方。由此开始,曾国藩组建湘军,大肆剿匪。
结果就在剿匪过程中,曾国藩调动绿营兵无果,还遭遇绿营兵变,与湘军发生械斗,他本人差点被杀。后来事情闹大,曾国藩被迫离开长沙,一场原本正确的事情非但没有得到地方支持,反而差点丢了性命。
第四:落井下石
长沙事件以后,曾国藩决心将湘军打造成一支能战之军,终于在咸丰四年练成一支一万七千人的敢战、能战之师,并在湘潭之战中十战十捷,由此一雪长沙事件之耻。然而,此时曾国藩也犯了兵家大忌,被胜利迷昏了头脑,想要再创辉煌,于是进军江西,却遭到官场排挤,心灰意冷之下他再次以守孝名义退出官场。而后,与咸丰皇帝洽谈无果,被咸丰皇帝厌弃,前途顿时一片灰暗。
如果说前3次大辱从未真正击垮曾国藩,那么第4次来自于王朝皇帝的大辱对其的打击是非常严重的,这也是第一次,曾国藩在心中重新衡量忠君爱国到底值不值得。
他在家开始认真思考自己的人生,常把自己关在屋里,结合自己的经历,重读圣贤经典。当他读到”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的时候,终于明白自己为什么会有今天的结局了,那都是因为自己太浮躁了,太锋芒毕露,太高傲了,想做出成绩,就必须要学会接受现实,跟现实同流合污有时候是更巧妙的征服,而忠君值得推敲,但爱国就是爱民。
顿悟以后,曾国藩成了一个真正圆通的人,他不再刻意要求他人如何,不再过多苛责,深知水至清则无鱼,而是反向苦修自己,修身齐家,而后步步为营治国平天下,不断的脱胎换骨,最终以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立功,以自身道德水平立德,以家书整理出自成一派的言论,立言,终于成为一代半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