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诸葛亮死后,司马懿为何再也没有发动过伐蜀战争?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为什么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诸葛亮去世后,司马懿已没有了敌手,为何终其一生他也没有伐蜀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司马懿和诸葛亮是一对死对头,在诸葛亮伐蜀战争中,两人曾经进行了激烈的交锋。司马懿凭借着老谋深算,忍辱负重,采取坚守防御的战略,熬死了诸葛亮。但是,在诸葛亮死后,已经没有了对手的司马懿,为何终其一生也没有发动过伐蜀战争?难道真是他敬佩诸葛亮的精神,对蜀汉心存怜惜吗?

image.png

  一、 司马懿并非没有伐蜀之意。

  其实,司马懿对蜀汉没有什么怜惜之意,能够灭亡蜀汉,创建不世之功,是每一个有雄心壮志之人的理想,司马懿也概莫能外。在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后,曹魏就向蜀汉发动了报复性的反攻。在这一次反攻中,司马懿就担任从上庸进攻汉中魏军的主将。

  不过那一次进攻,让司马懿感受到了蜀道之难。上庸和汉中虽然有水道相通,但是四面群山环抱,交通不便。再加上又是逆流而上,更加重了进攻的难度。司马懿率领的魏军在险要的山路上跋涉,又加上风雨侵袭,造成军队行动困难,还损失惨重。在这种情况下,没有等到司马懿到达战地,曹魏就取消了这次行动,让司马懿退回了上庸。

  在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中,司马懿也怀有攻打蜀汉的心思。他按照既定的战略方针,先用坚守战术让诸葛亮无懈可击,转入对峙状态。然后等到诸葛亮的后勤补给困难,在撤军的时候再进行追击。如果司马懿的战术成功,蜀军将遭到严重的损失。那么,司马懿就可能采取下一步伐蜀的战役。

  在等到蜀军撤退的消息后,司马懿马上发起了追击。但是由于过去多次遭到诸葛亮“回马枪”战术的教训,在蜀军摆开防御的阵势后,司马懿又撤回了大营固守。当司马懿巡视蜀军留下的营地,判断诸葛亮已死后,再发起追击已经晚了。不过,我们从司马懿的这些举动来看,他还是渴望歼灭蜀军主力的。

  在蜀军撤退后,司马懿依然注视着蜀汉的动静。当他得知蜀军发生内讧,大将魏延被杀的消息,马上向曹睿上表,要求亲自率军伐蜀。这个建议虽然没有得到曹睿的同意,我们还是能够感受到司马懿灭蜀的雄心。

image.png

  二、 司马懿没有掌握军政大权时不能伐蜀。

  可是,这样有着伐蜀雄心的司马懿,却一直没有能够发动伐蜀之役。这主要是因为他虽然是曹魏的重臣,在高平陵政变前,并没有掌握军政大权。这使得他心有余而力不足,无法实现他的理想。

  司马懿是一个有才能,有野心的人。他隐藏很深,又性格坚忍,为了不应曹操的征召,能够成年的装病。但是即便如此,他的真实面目还是被曹操看得十分清楚。曹操发现司马懿这个人狼视鹰顾,于是在他去世的时候,还专门对曹丕嘱咐,说“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让曹丕防范着他。

  曹操的遗嘱,成为了罩在司马懿头上的魔咒。司马懿为了曹魏江山尽心尽力,却一直得不到应有的信任。曹丕、曹睿和司马懿的关系很好,可是都是利用司马懿的才能为自己出力,并不把军政大权交到他的手中。

  在诸葛亮、魏延死去,司马懿向曹睿上表要求伐蜀。此时的曹睿因为打退了吴蜀的进攻,再加上诸葛亮已死,解除了曹魏的威胁。曹仁对于繁忙的国事感到厌烦,急于享乐,于是拒绝了司马懿的建议。司马懿由于没有军政大权,也只能看着机会错失而无可奈何。

  即便是在曹睿去世,让司马懿赶回来托孤的时候,依然在人事安排上做了手脚。当时曹睿指定的托孤大臣是曹爽和司马懿。曹爽的职位是侍中,大将军,假节钺,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司马懿的职位是侍中、持节、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我们猛一看似乎两人的职权都差不多,但是仔细一看,就会发现其中巨大的差别。

  那就是曹爽拥有大将军,假节钺的权力。这使得曹爽拥有了曹魏的最高军职,掌控了曹魏的所有军权。在权力的分配上,曹睿还是更信任自己的家人,对于司马懿还是留了一手的。这使得司马懿位高而权不重,国家重要的举措还是出自曹爽之手。

image.png

  魏正始五年三月,曹爽为了获得威名,发动了伐蜀之战。在这场兴势之战中,曹爽调集了关陇的魏军主力,与诸葛玄一起入骆口进攻汉中。在这场战役中,蜀将王平依托兴势天险,阻止了魏军的攻势。最终曹爽损兵折将,与夏侯玄撤回了关中。这场败仗使得关中谓之虚耗。

  曹爽与夏侯玄的军事能力远不如司马懿,如果这一场战役由司马懿来指挥,结局可能会有所不同。但是,当时掌握曹魏军政大权的是曹爽,他是根本不可能让自己的政敌司马懿来指挥这场战役的。因此,没有掌握实权的司马懿,只能在旁边望洋兴叹了。

  三、 司马懿掌握军政大权后又没机会伐蜀。

  在经过高平陵政变后,司马懿除掉了曹爽集团,掌握了曹魏的实权。在这种情况下,司马懿就可以实现自己的抱负,去攻打蜀国了。但是,司马懿依然没有发动伐蜀之战,这又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司马懿虽然掌控了曹魏的政局,但是在当时的国内,还有为数不少的曹魏的支持者。司马懿必须要清除这些潜在的威胁,为司马氏家族的未来奠定基础。因此,他大肆诛杀异己,培植自己的势力。当时的夏侯霸就看出危险,被迫逃奔了敌国蜀汉。

  当姜维问及司马懿是否有征伐蜀国的企图时,夏侯霸精辟的回答说,“彼方营立家门,未遑外事”。这说明了司马懿当时的主要的目标,就是赶快发展壮大自己的家族势力,来稳固自己家族在曹魏的地位,为将来篡位做准备。

  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司马懿当时已经年事已高,实在没有精力来完成伐蜀的目标了。司马懿是在魏嘉平元年春正月发动高平陵政变夺权,死去的时候是魏嘉平三年秋八月。他掌控曹魏军政大权的时间,仅仅只有两年多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他能够稳定内部,奠定家族基础就很不错了,哪里还有时间精力去完成伐蜀的目标呢?

  因此,在世事就是如此,在司马懿有时间精力的时候,他没有伐蜀的机会。当司马懿掌握了曹魏的军政大权,能够伐蜀的时候,却又没有了时间精力。最终,司马懿还是没有实现他伐蜀的愿望,把这个任务留给了他的儿子司马昭。

  结语:

  司马懿最大的对手诸葛亮去世后,在他的有生之年并没有发动伐蜀之战。这并不是因为他对诸葛亮的精神感到敬佩,对蜀汉心怀怜惜。而是根本没有机会亲自发动伐蜀之战,留下了终身的遗憾。

  在司马懿想要伐蜀的时候,他只是一个臣子,并没有掌握军政大权,一切都要看当权者的脸色。他在魏延死后,想乘隙伐蜀,被曹睿拒绝。在曹爽发动伐蜀之战时,司马懿只能扮演一个旁观者,对战局无能为力。

  当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后,他虽然拥有了曹魏的军政大权,但是他的生命也即将走到了尽头。在他剩下的这两年多生命中,只能把发展家族势力,掌控曹魏政权当作首要的目标,至于说伐蜀就只能束之高阁了。因此,司马懿最终也未能亲自发动伐蜀之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