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相对秦国统一影响最大,并非吕不韦、范雎、李斯,竟是魏冉?

  宰相对秦国统一影响最大,并非吕不韦、范雎、李斯,竟是魏冉?下面为什么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大秦帝国》这部剧在前几年大火,该剧讲述的是在战国时期秦国由商鞅变法,逐渐变强,终以一统天下的这一过程,加之由孙俪主演的《芈月传》,名字虽然是“传”却有不少的虚构内容。于战国时期被秦国崛起的这段历史,也被观众所熟知。

  秦孝公在位24年主持商鞅变法,秦惠文王在位27年力争秦国东出,秦昭襄王在位56年是秦国争霸天下时在位最长的国君,也是秦国国力最强的时候,从这一点来说,秦昭襄王奠定了秦国统一的基础也毫不为过。

  秦昭襄王

  尤其是秦昭襄王任命白起为帅,在长平之战一战坑杀赵国四十五万人,在军事方面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在外交方面采取范雎“远交近攻”的策略而形成战国后期秦国的外交政策。

  秦昭襄王一度成为炙手可热的君主,被有些观众当作秦国统一过程中居功至伟的人,翦伯赞说,昭襄王末年"秦对六国的斗争已取得决定性胜利"。

  然而,真实的历史确实如此吗?纵横今天就以独特视角来看一看这段历史,并且发掘一个被历史埋没的人物。一生四任秦相的魏冉,给人的印象为何那么差

  关于魏冉的记载史称:"王少,宣太后自治事,任魏冉为政,威震秦国"。尽管秦昭襄王在位56年,但是前面四十年都是宣太后垂帘听政,而魏冉是宣太后的亲信,很多人因此认为魏冉是一个玩弄权术的政客,自然而然对魏冉有天生的厌恶感。

  魏冉

  为什么魏冉会给人这种印象呢?宣太后是秦惠文王的妾室,魏冉是宣太后的弟弟,秦惠文王死的时候,立嬴荡为秦王,是为秦武王,嬴荡在位四年年纪轻轻就死了,没有留下子嗣,因此嬴荡的兄弟相争,当时嬴稷正在燕国坐人质,魏冉在赵武灵王的支持下,拥立嬴稷为秦王,是为秦昭襄王。

  魏冉对于嬴稷的登基起着重大的作用,嬴稷登基后,宣太后与魏冉的联合下,剿杀了反对秦昭襄王的各种势力,从而稳定秦国的政权。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魏冉也大力扶持自己的势力,其中最著名的人物就是白起,白起出身平民,以他的身份想要在当时已经强大起来的秦国干一番事业是非常困难的,正是魏冉主持推广军功爵制,提拔平民出身的人才,保举了白起,才让白起有了一个平台。

  还是那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白起

  当然,对于魏冉评价如此之低,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魏冉主政期间,一直试图联合三晋(赵、魏、韩)和燕国一起来攻打齐国。因为魏冉的封地陶邑就在齐国的边上,很多人认为魏冉是为了扩大自己的封地才这样做的,范雎劝说秦昭襄王,说宣太后在宫廷内专权,魏冉在外事上专权,而一直把秦王当作傀儡。

  秦昭襄王因此免掉了魏冉的相国职务,并且将魏冉迁到封邑去,宣太后也被废掉。魏冉主政下的秦国挫败三秦,击败齐楚

  魏冉对秦国崛起过程当中的功劳是显著的,司马迁在《史记》中对魏冉的评价:“魏冉,秦昭王亲舅也。而秦所以东益地,弱诸侯,天下皆西乡稽首者,魏冉之功也!”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也说:“魏冉援立秦昭王,除其灾害,荐白起为将,南取鄢、郢,东属地于齐,使天下诸侯稽首而事秦。秦益强大者,魏冉之功也!“

  资治通鉴

  连史学二司马都对魏冉有如此评价,可见魏冉对秦国的功劳。

  秦昭襄王在位56年,前40年都是宣太后和魏冉在主政,在魏冉主持下,秦国连续击败三晋和强楚,并且策划五国伐齐击败齐国,东方六国,除了秦国的盟友燕国外,剩下的都让白起打了个遍。

  当时的三晋和楚国都非常强大,结果多次被秦军击败,在伊阙之战中,白起击败韩魏联军,斩首24万余人,在对楚国的战争中,更是将楚国的都城都打下来了。

  范雎实名举报魏冉的伐齐策略,在我看来更是魏冉主政期间最大的成就。

  秦昭襄王初期基本是秦、齐、楚三国争霸的局势,而到了秦昭襄王十九年的时候,因为三晋已经被削弱,楚国被打败,只有齐国能够和秦国并立。

  战国中期

  因此,魏冉前往劝说齐闵王与秦国联盟,形成“东西二帝”,然后瓜分其他五国,魏冉的打算借机是联合三晋攻打齐国,结果齐闵王先去了帝号,组成合纵之势开始伐秦。五国伐齐最终确立了秦国在战国中后期独霸的地位

  齐国在当时是一个很强大的国家,战国第八强国的宋国被齐国一下就吞并了,而第七强国燕国也差点被齐国灭国。齐国除了是当时最强的国家,也是山东六国的盟主,嚣张得很。

  魏冉最终也意识到,历来山东合纵伐秦的战争策源地都是齐国,如果不能给齐国致命一击,那么早晚都是秦国称霸的障碍。

  公元前284年,曾经差点被齐国灭掉的燕国联合三晋和秦国发动对齐国的战争,是为五国伐齐,秦国能够参加五国伐齐,完全是魏冉的主张,他认为这是击败齐国最好的机会,燕国本身就是秦国的盟友,所以能够看出在伐齐这方面上,秦国虽然表面不热衷,内心却很狂热。

  五国伐齐

  经历五国伐齐,齐国从此一蹶不振,元气大伤,基本告别了战国后期的历史舞台,此后已经没有实力与其他国家争雄。

  五国伐齐的规模与长平之战相比根本就是九牛一毛,在战国诸多战役中也是不值一提,然而,纵横认为这却是战国中期变为后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从此开启了秦国独霸的历史。范雎带来的“远交近攻”策略真的神策吗?

  魏冉和宣太后为秦国的崛起做了那么多的功劳,最后还是被秦昭襄王驱逐,难道秦昭襄王真的是白痴吗?秦昭襄王不是白痴,但是脑回路明显不够,尤其是在性格上极不成熟。

  范雎来到秦国后,只对秦昭襄王说了一番话就让他驱逐了宣太后和魏冉,然后拜范雎为相,可见其做事的随意性,范雎只是一句话戳中了秦昭襄王的软肋,范雎在拜见秦昭襄王的时候说:"秦国哪里有王?秦国只有太后和穰侯罢了。"

  范雎

  没有太后和穰侯,还会有昭襄王吗?

  范雎取代魏冉后秦相后,范雎提出了远交近攻的策略,一时间被捧为军事外交神策,范雎认为攻打齐国必然是兴师动众,认为伐齐性价比不高,然后拿齐国衰败的事情说事,认为齐国向南攻打楚国,结果连寸土都没有得到,最终遭至五国伐齐,让三晋得到好处。

  实际上这就是诡辩,齐国挨打并不是因为伐楚(楚国本身也跟齐国接壤),也不是因为伐秦,而是因为吞并了身边的宋国,攻打燕国,假如齐国坚持近交远打,不去吞并宋国,真正挨打的就是秦国了。

  外交策略是根据局势变幻的,秦国的远交近攻在五国伐齐之前根本就没有实现的可能,不把齐国打败,你想交齐,齐国会跟你交吗?

  什么远交近攻,其实根本就是扯淡,没有近交远打败齐国,哪来的远交近攻。秦昭襄王和范雎将秦国“履不测之险”

  在五国伐齐击败齐国之后,秦国就是一副好牌,四个二和俩王,怎么出就看心情了。

  然而秦昭襄王和范雎把这一手好牌打得是稀巴烂啊!

  秦昭襄王

  秦昭襄王非常自负,一个当了四十年的傀儡的人,当然非常想要证明自己,在《廉颇蔺相如传》中我们可以看到,年轻的秦昭襄王在与赵国的外交事件“绳池之会”“完璧归赵”中,秦昭襄王是颜面扫地啊!

  李斯评价两个人的组合是: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实际上这个评价并不准确,昭襄王和范雎采取的并不是蚕食诸侯的策略,而艘大肆对外扩张,魏冉执政时期秦国采取的才是蚕食的政策,既能扩张,又不引起各国紧张。

  很明显,李斯是把魏冉的功劳算到了范雎的身上,范雎乃小人之计,在秦国也没有待多久,根本谈不上使秦成帝业。

  范雎

  前文已经说过,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对魏冉是肯定的,那么他对范雎的看法呢?

  司马光说:若雎者,亦非能为秦忠谋,直欲得穰侯之处,故搤其吭而夺之耳。遂使秦王绝母子之义,失舅甥之恩。要之,雎真倾危之士哉!

  就是说范雎为了得到魏冉的地位,给昭襄王说坏话,挑唆秦国高层之间的关系,差点让秦国陷入危难。

  果然秦昭襄王主政不久就爆发了秦赵之间的长平之战,很多人都将长平之战看作是秦昭襄王的杰出之作,实际上秦国崛起本来不需要发动这样赌上国运的战争就能完成统一的事情。

  长平之战大家都是了解的,平心而论秦国虽然占据一定优势,然而并非全胜的把握。假如赵国不是赵括急于决战被打败,而采取廉颇坚守的策略,秦国也必然伤及国本。

  长平之战是秦赵两国的国运之争

  在后来的邯郸之战中,秦国更是将多年东出的结果全部付诸东流,以昭襄王和范雎之流率领下的秦国,至少延误秦国统一进程十年!

  对于战国后期,秦国能够崛起统一六国,秦昭襄王一朝,起到最大作用的还是魏冉,以秦昭襄王的个性,如果早一点亲政,或许秦国的下场跟齐国没有什么区别。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