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王夫人的心里,为何花袭人这样的小丫头随时可以替换?

  《红楼梦》,中国古代章回体长篇小说,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通行本共120回,一般认为前80回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后40回作者为无名氏,整理者为程伟元、高鹗。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富贵公子贾宝玉为视角,以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为主线,描绘了一些举止见识出于须眉之上的闺阁佳人的人生百态,展现了真正的人性美和悲剧美,可以说是一部从各个角度展现女性美以及中国古代社会世态百相的史诗性著作。那么下面为什么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王夫人如果知道贾宝玉和花袭人已经突破关系,还会重用花袭人吗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王夫人和贾宝玉的关系是母子关系,而贾宝玉和花袭人的关系是主仆关系,连接王夫人和花袭人的关系纽带就是贾宝玉这个公子哥了。

  王夫人对于贾宝玉这个儿子,可谓是费尽心思,是想认真调教又不敢,生怕用力过猛。但真的放任不管,王夫人这个母亲真真做不到。

image.png

  想要对儿子贾宝玉的生活情况和一切踪迹了然于胸的王夫人,肯定需要借助外力。虽然她是贾宝玉的亲妈,可亲妈也不能一天二十四小时的跟着他。

  这个时候,花袭人出现了,成为了王夫人的助力。花袭人和王夫人这次产生的关联,主要转变人在花袭人身上。花袭人对王夫人伸出了投靠的手,而王夫人也顺势接了过来,两个人握手成交。

  花袭人投靠王夫人,从大局上其实并不是叛主,要知道贾母把花袭人给到贾宝玉,也是希望花袭人全心全意照顾贾宝玉,而王夫人本质上也是如此。

  花袭人的投靠时间选的非常好,是在贾宝玉被贾政暴打之后。贾宝玉挨的这顿打其实是非常有疑点的。这琪官不单和贾宝玉有联系,和薛蟠同样也有联系,可薛蟠没告密,贾宝玉和琪官交好的事情怎么就败露出去了呢?

  不管贾宝玉因为什么原因被打,总之是让花袭人找到了机会。花袭人趁着回复王夫人的时间,在王夫人面前进言,希望王夫人把贾宝玉调离大观园,开始过正常的公子哥生涯。

  花袭人这话说到王夫人的心坎里,自从贾珠去世之后,王夫人心心念念就希望贾宝玉能延续贾珠的道路。但有可能在贾珠死后,王夫人有点心有怯怯,不管对贾宝玉用力过猛,何况还有贾母这个护着贾宝玉的婆婆在。

image.png

  这次贾宝玉被打,就是对王夫人的一个警钟,贾宝玉需要被管教。花袭人在这个时候提出这个建议,非常合王夫人的心意。

  王夫人认为花袭人是真心实意为贾宝玉考虑的,对于这样对贾宝玉用心的丫头,王夫人认为必须要认真拉拢下。花袭人和王夫人,一个有心投靠,一个有心接纳,一拍即合。

  王夫人和花袭人两个人的合作愉快都是建立在一个基础上,就是王夫人对贾宝玉已经和花袭人有过肌肤之亲的事情是毫不知情的。王夫人认可花袭人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她是全心全意为贾宝玉考虑,让贾宝玉搬到书房,也是为了贾宝玉学业上的一个提升。

  王夫人希望贾宝玉用心学业,是希望贾宝玉通过科考,完成自己人生的一个转变,也为王夫人本人带来更多的荣耀。而花袭人希望贾宝玉移情学业,也是希望完成自己的人生转折。但这个前提就是,贾宝玉真的是用心于学业,对于儿女情长,则可以放在一旁。

  如果贾宝玉没有和秦可卿梦中经历,没有和花袭人实战演练过,也许更多的儿女情长,贾宝玉都不会那么惦念。

image.png

  可贾宝玉已经经历人事,对于儿女情长,还真的放不下。

  可王夫人不知道啊,王夫人认为只要在外书房认真读书的贾宝玉,终究会对学业有所上心。而花袭人认为,只要贾宝玉搬到了外书房,那么大观园那些儿女情长就不会继续影响贾宝玉,而自己也能贴身伺候贾宝玉,对自己是一举两得。

  倘若王夫人知道贾宝玉和花袭人的事情之后,还会重用花袭人,让她留在贾宝玉身边吗?

  王夫人对贾宝玉身边人员一直没有多大的干涉,直到晴雯第一个被撵出去之后,陆陆续续的人员被撵或者其他方式离开的是大有人在。

  王夫人撵晴雯和其他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她们想要勾引贾宝玉,一个个长得容貌不俗的,很是很勾引到贾宝玉,为了杜绝后患,必须赶尽杀绝。

  而花袭人之所以能在王夫人面前谋得好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长得不漂亮,起码在贾宝玉身边的那些女孩子里是排不上名号的,而其对贾宝玉的忠心又是在其他人之上,为此王夫人才会选择重用她。

  可这个长得不怎样的人却已经在自己不知道的情况下,对贾宝玉进行勾引,且对贾宝玉的有了一定的掌控欲望后,王夫人知道后一定不会容忍。

  在王夫人的内心里,任何干扰到贾宝玉学业上的人和事,她将会用尽办法去处理,包括花袭人。要知道花袭人只是一个小丫头,而这样的小丫头随时都可以替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