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宋朝时期,为何会出现有有女难嫁的现象?

  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宋朝。今天为什么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喜欢文史的读者都知道,宋朝是个重文抑武的朝代,宋真宗曾写诗赞扬读书的好处。说白了就是在大宋朝,最好的职业不是做生意赚钱来得快的商人,而是寒窗下勤学苦读的书生。他们参加科举入仕后,能实现人生梦想,有妻子、房子、票子、车子……此文聊聊实行这个政策的缘由和出现的众多大年龄青年的问题。

  (一)为啥实行重文抑武政策

  宋朝实行重文抑武政策是有缘由的。之前的五代十国,社会动荡不安,皇位更迭频繁,一直到赵匡胤黄袍加身,才改变了这个局面。因此宋朝历代皇帝都十分反感武臣,忌惮他们有难以估量的杀伤力,动辄就施拳脚动刀枪,稍有不慎就改朝换代。文臣们可就不一样了,喋喋不休很烦人,但手无缚鸡之力,虽然嘴上功夫厉害,相对来说却好控制得多。

  因此宋朝是武将建国,文官治国。为了安抚好文官,一律实行高薪,据说任何一个朝代官员的工资都达不到这个水平。

  除了工资丰厚外,过年过节还会发福利,遇到特殊的喜庆日子还会发奖金。与此同时,监督惩罚制度也比较宽容,官员犯了错误,能免的免,从轻发落。

  “乌台诗案”苏轼在报告中发牢骚差点被杀只是个案,那是有人想报复。官员在某个地方干得不顺心,只要向上级打报告,申请调离到另外一个地方去,基本都会被批准。

  那时官员的数量十分庞大,常常是一个职位有两三个人担任,外搭还有后补的,彼此间互相包庇、互相勾结的事时有发生。简而言之,福利待遇好,冗员多,办事效率低。

image.png

  (二)科考成为男人热捧的职业

  既然官员的生活如此潇洒幸福,科考成了天下男人心之向往的热门职业。不管是天生聪慧伶俐机智的学霸类人物,还是耕田农夫茶馆伙计,不少人都头悬梁锥刺骨,苦读三九,勤练三伏,一心想考取功名,入朝做官。俗话说成家立业,在当时那些男人心中是先立业后成家。毕竟能冲过科考这座独木桥的寥寥无几,能上位当官的更是少数,不少人今年没考取明年再考,就这样周而复始一直到考取才罢休。因此不少男人到了中年也未娶妻,社会上出现大量剩男。

  挤过科考独木桥,当上官的未婚书生,成为选择女婿人家的抢手货。在当时社会风气的影响下,有的已婚书生成了负心郎。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读者朋友很熟悉吧,他的哥哥曾布贵为一国宰相,当时也很有名气哦,只是在文学艺术上没有特别的贡献,名声没有兄弟的大。

  他的妻子叫魏玩,可以与同时代的李清照比肩,算得上一代才女。

  曾布入仕后,整天忙着在官场上打交道,忘了自己还有老婆。以后虽然将妻子接了过来,也很少回家,每天花天酒地,让魏玩守活寡。更为恶劣的是,竟然跟两人的养女发生了私情,魏玩最终郁郁而亡。

  陈世美可以说是古代中国负心郎的典型代表。历代以他为素材的文学作品和戏剧不少。他是宋朝人,起初只是一个穷书生,妻子竭力支持他读书。他成了状元后,隐瞒已婚的事实成为了驸马,最终被包拯铡死。

  读者朋友可能说这不是真人真事。但大家知道文学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当时社会中没有这类突出的典型事儿,作者不会凭空想象得出来吧?

  (三)嫁女成了沉重的负担

  俗话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宋朝有女的家庭真格儿是千挑万选女婿。归根结底一句话,当官太太最好。但能在科考发榜时抢到榜上有名的未婚书生当女婿的,毕竟是少数,不甘心的人家只好来年再抢。就这样年复一年,产生的剩女硬是越来越多了。

image.png

  嫁妆和彩礼是我国古代常见的婚嫁习俗,但据说宋朝以前,先秦根本没有嫁女要嫁妆这回事,汉唐时代有些改变,为了让女儿体面的出嫁,准备一份或多或少的嫁妆。宋朝不仅需要嫁妆,随着剩女的不断增加,花费且越来越大。

  只有把女嫁出去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哟。在商品经济发达、社会奢华攀比之风盛行的宋朝,水涨船高的嫁妆,不说一般家庭承受不起,就是好些名人也感到吃不消。

  大文豪苏轼在日记中写到,宋徽宗初年,他将自家在开封那里的一块好地卖了9400贯,为嫁女置办嫁妆。他苦涩地称为“把家卖了来嫁女”。宋神宗的弟弟杨王赵颢,一连生了好几个女儿,几个女儿到了当嫁之年时,当老爸的虽然贵为皇亲国戚,也没有如此雄厚的财力准备嫁妆,不便找其他人筹款,只好找到当皇帝的哥哥,请求预支俸禄来置办嫁妆。

  据说南宋初年,四川华成县令做了一个调查,本县到了婚嫁年纪还没出阁的姑娘有数百人之多。原因就是置办不起昂贵的嫁妆。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古代,人口数量是个重要的指标,人口少了会影响社会生产的发展。

  有的地方官会勤政谋政,通过摸底测算,规定了嫁妆的限额,男方索要的嫁妆若超过限额要受到经济惩罚。当时福州的地方官下达了嫁妆置办不得超过100贯的限令,得到老百姓的拥护,比较有效地解决了嫁女难的问题。

  科举制度和崇富攀比心理,使宋朝出现了剩男剩女这样一个历史奇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