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蒙古问题上,明清两朝的境遇有什么不同?清朝为什么能完美解决蒙古问题?
说到蒙古问题,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为什么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事迹。
在蒙古问题上,明清两朝境遇可谓全然不同。纵观明朝两百余年,从朱元璋和朱棣时期屡次北伐,到后来设九边重镇严防死守,明朝与蒙古的对立几乎从未停止。然而,清朝却完美的解决了蒙古问题,自皇太极攻灭库图克图汗(也称林丹汗)后,除准噶尔部曾与清朝产生激烈冲突之外,蒙古各部族始终奉满清为正统。接下来,我们便尝试从先天条件、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三个方面,来分析一下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先天条件:明朝与蒙古天然对立,清朝与蒙古合作较早
先天条件不同,可以说是造成明朝、清朝处理蒙古问题手段不同的主要原因,明朝与蒙古的天然对立,直接导致明朝和蒙古始终将对方视为敌人,而难以融洽相处;而后金由于崛起较晚,又面临明朝威胁,因此在早期便与蒙古各部开始合作。
1、明朝与蒙古天然对立。明朝毕竟在推翻元朝统治的基础上建立的,这自然导致了明朝与蒙古部落的敌对态势。明朝建立后,除对投降的蒙古部众予以笼络外,朱元璋和朱棣在位期间,皆对北元和分化后的鞑靼、瓦剌采取打压,目的便是消除来自北方的残存威胁。
而对于蒙古诸部来说,虽然他们已经被赶回了草原,且长期处于分裂状态,但无论是黄金家族后裔,还是颇有志向的蒙古贵族,都没有忘记祖先曾经的荣耀,他们仍以恢复祖先的辉煌为奋斗目标,虚弱之时固然蛰伏于草原,强大之后便又伺机南下。结果,明朝与蒙古之间的矛盾便始终难以调和,两百多年来打打停停难有停歇。
2、清朝与蒙古合作较早。相较于明朝而言,崛起于东北的后金初期实力较弱,虽然面对明军屡战屡胜,但势力却难以拓展至辽东以外。皇太极上台后,因短期内无法入关,遂将重点放在了朝鲜和蒙古方面,在以武力迫使朝鲜臣服的同时,对东部蒙古部落极尽拉拢。
在挑拨东部蒙古部落与库图克图汗矛盾的同时,后金还与蒙古各部积极和亲,这点从清初皇帝后宫中的大量蒙古女子便可看出,同时亦有大量满清宗室女子嫁给蒙古贵族。结果,东部蒙古各部纷纷倒向满清,不仅使得清军多次绕道蒙古入关,同时也使得蒙古库图克图汗愈加衰弱。
3、黄金家族丧失统治权。自元朝覆灭之后,虽然黄金家族在蒙古各部中仍具有一定号召力,但这种号召力随着时间的推移,却是越来越弱。虽有达延汗在位期间短暂中兴,但其去世后蒙古便再度分裂,而随着东部蒙古各部被后金拉拢,到库图克图汗时,黄金家族能够控制的部族越来越少。
面对后金和蒙古各部联军的进攻,库图克图汗先是被迫迁往归化城,到了崇祯五年(1632年)4月,皇太极再度大举西进,库图克图汗只能率领人畜十余万西渡黄河逃窜,最终病逝于打草滩,而其子孛儿只斤·额尔孔果洛额哲无力回天之下,只得献出玉玺投降,黄金家族至此彻底丧失了对草原的统治,而蒙古各部对于恢复祖先荣耀已经无从谈起,因此除准噶尔部以外,其余各部对清廷的敌视态度并不强。
先天条件的不同,再加上蒙古自身实力的影响,是造成明清两代与蒙古关系全然不同的根本原因,同时也是明清两代处理蒙古问题策略不同的根本原因。
主观原因:明朝以打击羁绊为主,清朝则以巩固控制为主
由于先天条件不同,再加上明清两代对于异域文化的容纳程度不同,以至于明清两代在处理蒙古问题上,采取的策略也完全不同,明朝以打击和羁绊为主,而清廷则以巩固和控制为主。
1、明朝以打击和羁绊为主。明朝在对待外族方面,始终奉行相对单一的民族政策,导致明朝朝野上下始终将蒙古部落视为异族,再加上双方一直以来的矛盾和冲突,不论是明初时期采取积极主动出击、打击摧毁为主的策略,还是明朝中期以后采取的严密防范策略,明朝和蒙古一直以来便视对方为敌人。
虽然明朝中后期,与蒙古的矛盾有所弱化,但由于传统天朝上国的思想作祟,以及明朝以农为主的治国方式,明廷很难燃起向北、向游牧为主的蒙古诸部扩张的动力,明朝虽与蒙古开启了一定层次的交流,但双方的这种交流基本停留在藩属国与宗主国的层次上,双方关系并不牢靠,明朝在采取战略防御的同时,更多采取平衡蒙古各部实力为主的羁绊策略。
2、清朝以巩固和控制为主。由于自皇太极以来建立的良好关系,清朝入关之初仍坚持与蒙古和亲,继续对蒙古各部予以拉拢,蒙古各部则奉清朝皇帝为“天可汗”,双方之间的来往,完全就是上下级之间的来往,而不是国与国之间的交流,清廷基本将蒙古作为了自家后院。
此外,清朝本就是渔猎、游牧出身,在民族政策上要宽容很多,因此并不排斥将蒙古纳入统治,而为了巩固对蒙古各部的统治,清廷在采取宗教羁绊的同时,又设立“盟旗制度”,将蒙古各部固定在一定区域,严厉禁止其随意迁移,从而自根本上消灭了蒙古各部整合和发展的可能。这种“盟旗制度”同样使得蒙古诸部抵御天灾能力大大降低,遇到灾年,蒙古人只能在饥寒交迫中等待清廷的救援,这使得蒙古各部更加依赖于清廷。
如上,由于先天条件的不同,再加上明朝与清朝在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使得两朝在处理蒙古问题上的策略完全不同,进而导致蒙古部落对明清两朝的态度同样不同。
客观原因:俄罗斯的持续东扩,影响了蒙古周边形势
随着哥萨克骑兵于1582年越过乌拉尔山,俄罗斯开始在西伯利亚疯狂扩张,至1639年时,沙俄势力便已经抵达霍次克海,直抵太平洋西岸。俄罗斯的持续东扩,无疑对草原格局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此后蒙古各部再也不能随心所欲的向北发展,退路已被俄罗斯完全堵住。
此后,随着准噶尔部崛起于草原西部,他们更是和沙俄沆瀣一气,意图从北部和西北部对大清施压,从而在分裂西域的基础上,进一步压缩清廷的影响范围。准噶尔部的东侵和沙俄的南下,直接导致喀尔喀蒙古各部面临极为严重的威胁,他们只能选择更加依靠较为友好的清朝,成为清朝的一部分。
当清朝和沙俄先后签订《尼布楚条约》和《恰克图条约》后,清朝的东北和中部边界基本确定,双方的争夺重点便集中在了西域地区。此后,趁着准噶尔汗国爆发天灾、民不聊生的机会,乾隆皇帝迅速出兵,彻底消灭了准噶尔部,将其统治区域彻底纳入治下,使得清朝势力延伸至天山南北。
在明朝时期,蒙古的北方还没有出现俄罗斯这样的巨大威胁,他们的主要威胁仍然来自于南部的明朝,一旦不敌明廷,他们完全可以向北撤退,一直撤到明朝根本无法、无力打击为止。而自从俄罗斯东扩之后,蒙古中部的喀尔喀部面对压力,却是退无可退,只能选择投靠更加友好的清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