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没有暖气的古时候,皇帝跟妃嫔是什么过冬的?自有妙招

  在没有暖气的古时候,皇帝跟妃嫔是什么过冬的?下面为什么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即便是在现代社会中,上身棉袄下身棉裤,也不免觉得天气寒冷至极,更别提在没有空调,取暖方式没有现在多种多样的古时候了。

image.png

  根据研究气象学的专家所言,古时候中国曾经先后度过4个寒冷期,其中最后一个寒冷期就是距离我们现代社会生活最近的明清时期。

  明、清这两朝存在了将近600年,除去在明朝末期、清朝初期时,气温曾有过小幅度的变化,其余500年中古时候四季的气温其实和我们现代社会大同小异。

  世人都是乾隆是一位长寿的皇帝,但很少有人知道乾隆同时也是一酷爱写诗的诗人。在寒冷的冬天,这位爱吟诗作对的皇帝,还曾对着漫天的飘雪,吟诵出:“人苦冬日短,我爱冬夜长。”的诗句,可见即便大雪纷飞也阻挡不了乾隆创作的热情。

  那么,在寒冷的冬天,偌大的紫禁城要如何为皇帝取暖呢?

image.png

  高级取暖方式之地炕

  其实地暖这一东西早在明朝时期就被聪明的古人所发明,只不过在当时没有这么潮流,地暖不叫地暖,而是被称为“地炕”。

  在明朝晚期的太监刘若愚的《酌中志》中,就有着关于地炕的记载:“乾清宫大殿... 右向东曰懋勤殿, 先帝创造地炕于此,恒临御之。”

  显而易见,明朝时期的人们就已经开始在用地炕取暖了,而到了清朝,地炕就已经成为了皇宫之中最主要的取暖方式。

  所以,至今在故宫
大很多建筑台基上都可以见到古时候地炕口和地炕的排烟口。地炕是一个非常能体现出古人智慧的产物,因为地炕作为制造暖气的主要来源,它居然没有烟。

  为什么地炕没有烟?因为在皇宫的地面下有火道,而这些火道就是用来存放燃烧着的木炭,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木炭,宫殿之中才能让人感到暖意。

  此外,这些火道还能够和人睡得床相通,这样一来即便在睡梦中,也不会感到寒冷。

image.png

  而木炭在燃烧的过程中是一定会有烟的,紫禁城没有一根烟囱,这些烟该何去何从呢?难道一直待在火道之中吗?

  古时候皇宫之中用的煤炭,自然是品质、热量都极高的炭,如太西煤、红罗炭等等。这些煤炭不仅能在最大程度上发热,还能保证没有浓烈、呛鼻的烟味。

  另外,古人将火道的入口设在室外,在火道的尽头还设有通风口,而火道中产生的烟就会被通风口排出。

  辅助取暖方式之吃和穿

  在很多电视剧中,时不时就能够看见皇帝和皇宫众人到了冬天,就会穿上厚厚的衣服。

  在材质上,皇帝冬天穿的衣服,其材质一定是最保暖,最厚实的,如用狐皮做成的龙袍就有非常优质的保暖效果。

  就连皇帝头上戴的帽子,也是用各种动物的皮毛而制成,既挡风又美观。

  现代生活中,一到冬天,各大火锅店都是人山人海。

  古时候早在三国时期(一说是东汉时期)就有了火锅的出现,由于煮火锅时会有“咕咚”的声音,因此那时人们将火锅称为“骨蕫羹”。

  在《韩诗外传》中就曾记载着在古时候祭祀的时候,人们就要围在鼎的四周,将牛、羊等肉类放在鼎中煮熟食用。

image.png

  而在皇宫之中,火锅自然也是冬天必不可少的一种取暖方式,在乾隆皇帝举办的“千叟宴”之中,就有一道菜吸引了众人的注意——“野味火锅”。

  乾隆在历朝历代的皇帝当中,应该算得上是一位“火锅热爱者”,在他的带领下,清朝时期的御膳档案中就有着许很多多种火锅,如羊肉火锅、生肉火锅和菊花火锅等等,令人应接不暇。

  “京师冬日,酒家沽饮,案辄有一小釜,炽火于下,盘置鸡鱼羊之肉片,俾客自投之,侯熟而食,故曰‘生肉火锅’。”——《清稗类钞》

  初级取暖方式之烤火

  虽然“烤火”二字听起来非常简单,也非常常见,可皇宫毕竟是皇宫,皇帝也毕竟是皇帝。

  所以即便是最简单的取暖方式,皇帝在烤火上也非常有讲究。

  不仅有火盆,熏笼,还有手炉、足炉等等。

  火盆应该是最常见也是最通用的一种取暖方式了,而熏笼在体型上则要大于火盆,高大一米左右,制作极其精美,在太和殿、乾清宫或者是坤宁宫这种帝后寝殿中非常常见。

image.png

  手炉指代的就是用来暖手的炉子,皇宫中很多妃嫔在冬天都喜欢用手炉暖手,在电视剧中也能经常能见到。手炉的形状一般都非常小巧精致,甚至还能够被放在袖子里。

  足炉则要比手炉在形状上大上一些但在携带上也非常方便,通常用锡或者是铜锻造而成,其形状一般都要稍微扁一些,主要用途是暖脚,有的时候还能够放在被褥之中暖床。

  说到最后,紫禁城中还有一种自带的取暖方式,即其四周厚实高大的宫墙以及宫内的建筑物。

  紫禁城的宫墙中除去红砖之外,还被灌注了灰浆,这样一来墙体就有很好的保暖和蓄热效果,而宫内的建筑物也多具有防风和保温的效果。

  这样看来,古时候皇帝的冬天,也过得非常惬意嘛,只不过当时平民百姓的冬天就要更难熬一点了。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