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时候,战争取胜的重要因素是什么?

  在古时候,战争取胜的重要因素是什么?为什么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自从炸药被发明出来后,冷兵器再无用武之地,想要在看古时候战争的场面已经是完全不可能的了。现代战争胜利的天平是科技。但在古时候,战争取胜的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人,人数越多,取胜的概率就越大。

  但有时,并不是人数越多,获胜的概率就越大。当有一方豁出性命的时候,人数就不再是取胜的决定因素。所以,古时候才有那么多以少胜多的战争实例。

  在一场战争中,想要以少胜多,意外因素有很多。在天时地利的配合之下,才有胜利的可能。

  例如赤壁之战,东吴联盟就是占据了长江天险,才能据曹军于门外。因为天时的配合,曹军才会被周瑜一把火烧了个精光。如果没有这些优势,曹军率领大军,长驱直入,在兵力悬殊的情况下,东吴根本抵挡不住,更不用说将曹军打败。

image.png

  但有两次以少胜多的战役却完完全全是靠着一股狠劲才取得胜利:项羽破釜沉舟之巨鹿之战;韩信背水一战。这两次经典的战役都发生在秦汉之交,不可谓不经典。

  项羽杀了宋义之后,即将面对数倍于己方兵力的秦军,在没有任何的优势下。项羽命人将煮饭的釜打破,将船凿沉,每人只带三天口粮,不成功便成仁。

  项羽军完全没有了退路,面对数倍于己方兵力的秦军完全就是取死之道。在明知必死的情况下,项羽军队自然是想着能多杀几个陪葬就多杀几个。

  正所谓横的怕楞的,楞的怕不要命。这么多不要命的人呆在一起,他们的气势可谓是一往无前,神挡杀神,佛挡杀佛。刚开始时,双方阵亡的数量都差不多,反正都是一窝而上,一刀换一剑的。

  时间久了之后,不要命的项羽军队不会在意自己这边死亡的数量,本就是抱着必死的心态。但秦军可不一样,他们想活着,看着自己这方死了这么多人,士气一下子崩溃,之后就是止不住的溃逃。

  两军对阵,被杀死的士兵其实并不多,但只要一方逃跑,另一方在后面掩杀,溃逃的一方势必会发生踩踏现象。很多士兵都是在溃逃的途中,活生生地被人踩死。当项羽军获得胜利的时候,他们自己也没有想到,当时就是抱着必死的心态去的,却没想着活着回来了。

  所以,在两军对阵时,决胜的绝对因素不是人数,而是双方军队的士气,士气越高的那一方,获胜的概率越大。

image.png

  韩信背水一战和破釜沉舟差不多,甚至来说,背水一战比巨鹿之战还要惨烈,还要困难。当时韩信以万余兵力对战二十万,相差十倍。

  韩信故意将军队设置在背水一地,与赵军展开决战。韩信士兵完全没有退路,只能拼命往前冲,双手像机器一般挥砍。如此不要命的打法赵军何时见过,被吓懵了一阵。

  韩信把握住了这个时机,埋伏在两旁的骑兵冲了过来。赵军以为这一切都是埋伏,士气一下只低落到了极点,于是,溃逃就开始了。

  韩信最终也完成了以一当十的壮举,这次战役与当时项羽的破釜沉舟被称之为最经典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试想一下,如果背水一战与破釜沉舟碰到一起,谁能取得胜利呢?最大的可能应该是同归于尽,或者只剩下项羽一人活着。

  如果说破釜沉舟与背水一战是正面例子,那么垓下之战时的四面楚歌就是典型的反面例子。

  当时刘邦已经基本取得胜利,项羽被围困在垓下。但当时的刘邦根本就不敢进攻,就是怕重现巨鹿之战时破釜沉舟那一幕。那样的项羽军队没有任何军队能抵挡得住,包括被称之为兵仙的韩信。

  于是,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张良就想出了四面楚歌这个办法。当四周都响起阵阵楚地乡音时,项羽军队的思乡之情已经盖过了他们的士气。刘邦就趁着这样的时机,冲杀了过去。项羽开始溃败,一直逃到乌江,最后力竭自刎乌江旁。

image.png

  可见,在一场战役之中,士气是有多么重要。士气越强,以弱胜强不是问题;士气越弱,强者败逃也属于正常现象。

  所以,在古时候,为了加强军队的士气,双方都会默契地进行一场斗将。斗将胜利,军队士气就会上升,胜利方也往往都是斗将胜利的一方。

  所以,也才有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的说法。将军最能带动军队士气,将军强势,军队也就强势。

  因此,除了一些特殊情况,古时候战争能够取胜的决定因素就是两个字,士气。士气越高的那方,获胜的概率就越大。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