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时候太医频繁进出后宫,皇帝为什么不担心?
在古时候太医频繁进出后宫,皇帝为何不担心?接下来为什么小编带你详细了解历史真相,一起看看吧!
中国自古以来便是礼仪社会,尤其在封建等级制度森严的古时候,男女地位本就不同,所以对于男女之间的交往,是非常严格的。尤其是在皇帝的后宫,妃嫔无数,但是仅仅只有少数妃子才能得到皇帝的赏识,剩下的其他妃嫔,只能孤寂度日,生老病死便在这四周围墙之中。
为了避免这些被冷落的妃子与男性私通,一般后宫中,只有太监才可以任意出入。而那些侍卫,虽然需要管辖后宫的安全,但是在遇到这些妃嫔时,只能低下头问安,甚至不能双目对视。
近些年来,古装剧大热,而在这些古装剧中,我们发现了这样一个身影,那便是太医,后世也被称为御医。在这些古装剧中,经常会有妃子与太医私通的现象,但是,其实在真实的历史中,这种现象是根本不存在的。
早在春秋时期,医生这一角色便已经出现了,《周礼·天官家宰》曾有记载:“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共医事……疡医掌肿疡、溃疡、金疡、折疡之祝药,僪杀之齐。”
只是那个时候医术高超的人非常少,因此太医的地位非常高,各国诸侯都需要通过极高的俸禄才能留下这些人。当时医生的社会地位也是非常低下,比如张仲景开辨证论治先河,撰《伤寒杂病论》,被尊为医圣,却不见于正史,医生的地位可见一斑。
但自隋唐后,官办医学已经比较发达,其中的医学生经过多年的系统培养,层层考核,其中成绩优异的便能提为御医,为宫廷服务,也就演变成了太医或者御医。
虽然有官衔,但是他们的品阶并不高,历史上执掌宫廷医事的长官,如历代的典御、奉御、院使(相当于太医院院长)等均不过是四、五品官,普通御医更是只有七、八品左右。
比如华佗“游学徐土,兼通数经……本作士人,以医见业,意颇自悔”;东海徐氏“文伯亦精于医,兼有学行,倜傥不屈意于公卿,耻以医为业。故其虽终身随侍于历代帝王之侧而人不以‘太医’称之。”
唐宋后,皇宫设立了专门的太医院,太医署等等机构,专门负责皇亲贵族,后宫嫔妃的身体状况。
在后宫之中,嫔妃宫女居多,为了避免私通现象的发生,只有被阉割过后的太监,才能够任意出入后宫。那么一旦后宫嫔妃生病,太医也会频繁的进出后宫,难道皇帝不担心出现妃嫔与太医私通的现象吗?
皇帝当然不担心,太医可不是谁都能够当上的,他不单单要医术高超,人品也要过关。太医的选拔是通过地方官员考察,直到地方官员确认了这个人的品德以及医术,并且还包括当地百姓的赞誉。通过这些流程,太医才会被举荐到皇帝面前。
因此一位太医的产生,来源于多方面的推选,如果一旦这位太医与后宫嫔妃私通,又或者做出了什么伤天害理的事情,那么他所犯下的错,还会追究到那些推选他们的人身上,因此太医在后宫中必须谨言慎行,不能有任何其他的想法。
除此之外,在太医为嫔妃诊治的过程中,一定会有太监的陪伴,因为在这个时候,太医与妃子根据后宫伦理常规,是不可能孤男寡女独自相处的,而太监作为皇帝的眼线,一定会在当场监视的。
更何况,这些医术高超、在皇宫任职的太医,所照料的病人不是皇帝,便是后宫嫔妃。这些都是身份尊贵的人,如果有任何的疏漏,那么这些太医便会小命不保,所以太医在治疗的过程中,心理压力是非常大的。
比如马文植著《纪恩录》中曾有记载:其为慈禧看病时,先行一跪三叩首礼,然后跪着回答慈禧的问话。诊时“膝行至几前”诊脉,然后左右互换。如此压之以大礼威严,战战兢兢的情况下,定然用意不尽,自然不能完全发挥医生的水平。
试想一下,哪个太医会放着丰厚的俸禄不要,在有妻有妾的情况下,胆战心惊的去勾搭后宫中的嫔妃?我想根本不会有人去做这种铤而走险的事情吧。
古时候太医的地位不高,虽挂有官职,但是品阶很低,而且都是负责治理帝王嫔妃、皇亲贵族等群体,稍有不慎,便丢掉性命。比如三国时华佗,因见疑于曹操而丧命,前秦太医令程延,直言前秦主符生食枣过多致病,而丢掉性命。
再比如,历代帝后驾崩,除非遗诏中有不须加罪之语,否则,无论御医诊治是否有过,均被处置,这已经是一种惯例。如若再和宫中嫔妃不清不楚,被皇帝得知,那可是杀头之罪,灭族之祸,所以,古时候还是很少出现太医和嫔妃的不正常关系现象,皇帝自然也不用担心。
当然,我们要相信爱情的伟大,但是太医与后宫嫔妃的这种爱情,本身便是一种冒险,而同样,他们的结局极有可能会是一场悲剧,所以量力而行,便是太医的最高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