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时候史官制度从微末之吏到帝王枷锁是如何发展的?

  今天为什么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古时候史官制度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历代均设置专门记录和编撰历史的官职,统称史官,各朝对史官的称谓与分类多不相同,但主要的可以分记录类和编纂类两者。

  史官刚刚出现的时候以及在发展过程中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这记录类和编纂类两者是不怎么区分的,后来才演化出专门负责记录的“起居注”的史官和修撰前朝历史的史官,前者随侍皇帝左右,记录皇帝的言行与政务得失,皇帝不能阅读这些记录内容,后者专门编纂前代王朝的历史。

  记录类的史官编纂的“起居注”,简单来就说就是记录古时候君王的言行举止,是一种"神职",能够对君王的言行举止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当然,这个职业风险也比较大。

image.png

  编纂累的史官所记载的内容均为前朝历史,更多的是具有惩戒借鉴作用,从长远角度来看,能够通过历史记录去告诫后人,制约当朝的政策,并将当时的政策和前朝政策相结合比较,从而制定本朝政策。

  一、史官制度的发展

  (一)前秦时期的史官制度

  秦朝是我国历史首次完成大一统,但却不是史官制度的开端,由此可见,史官在整个历史长河中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据《史通·外篇·史官建置》记载,黄帝时期,我国就已经形成了初步的史官制度,但当时的史官职位较为单一。到了夏商时期,才将史官进行进一步划分,也就是左史和右史,其中,左史记载言论、右史记载实际,最为着名的就是《尚书》和《春秋》。周代之后,史官制度才进一步得到完善,并且被划分得更加细致,据《周官礼记》记载,史官共分为六种,分别为太史、小史、内史、右史、左史、外史。这六种史官都有着独特的作用,其中,太史主要是负责国家六典、小史负责记录邦国事迹、内史记录君主的命令、外史记录四方、左史记录言论、右史记录事迹。并且在此期间各个诸侯国也都设置了史官,将诸侯的事迹记录,并编撰成书籍。

  著名的《史记》,就是记录了赵国、秦国两国的史官记录内容,其中甚至包含了君王的一举一动,以此作为重要的历史参考资料。

  (二)秦汉时期的史官制度

image.png

  秦朝作为我国历史上的一次大变革,也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统一,其史官主要是太史令,这个制度到了汉朝才被打破。

  西汉为了巩固政权,汉高祖刘邦要求吸取秦朝消亡的教训,当时的太史令主要负责天官事物,并对相关历史展开研究。西汉史官主要负责历史记录以及天文星象,司马迁作为当今耳熟能详的古时候圣人,就是当时的太史令。

  这一官职在司马家流传甚远,已经成为了历代司马家的职务,在汉武帝执政时期,还在宫内设置了”女史“,负责皇帝日常起居,其中的《禁中起居注》被广为流传,东汉时期与西汉差别不大,但增设了兰台令史,星象官和史官也有了明确分工。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官制度

  东汉末年是三国时期,虽然魏蜀吴分别作为三个国家独立存在,也只有蜀汉有汉朝的影子,但这三个国家都设立了史官。魏国设置了着作郎一职,主要是负责修编国史的工作、吴国设立了"右国史"、"左国史"、蜀国设置了令史。

  晋代继续延续,设立了相应的史官一职,例如秘书着作、着作郎等,但这些史官与之前的史官有所差异,主要是负责现代和过去的历史记录,并编撰出史书。即使是十六国期间,每个国家也都分别设立史官,甚至还设立专门的历史修编机构--起居省,主要是记录君王事件。北魏期间,指定专人担任史官一职,并且由宰相直接管理。

  (四)唐宋元时期的史官制度

  唐代作为一次史官的又一次变革,将史官一职转化为了史馆机构,这时也代表了我国史官制度逐渐朝向规范化方向发展。

image.png

  唐贞观年间,唐太宗设立了史国馆,主要是由宰相管理修编史实的任务,废除了着作郎职位,这也是史官制度的一次重大革新。同时,在唐朝初年,同样设置了起居郎,并在中书省专门设置了起居舍人,分为左、右起居舍人,主要负责君王的日常起居编纂”起居注“。

  唐末五代之后的宋(辽金)元时期,史官制度也出现了一定变化,但职责基本相同,在宋朝史官制度进一步发展,史馆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并创建了严格的收集史料、报送史料与档案存储方面的制度。

  (五)明清时期的史官制度

  明清时期也是我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没落的时期,这点能够在史官这一层面上体现,明代的史官职位是翰林院负责,负责编撰国史天文、礼乐、地理以及兵制等内容,以及皇帝相关言行举止。明朝同样设置了起居注,翰林院负责此项工作,但此项制度并没有得到延续。

  清代同样是延续了翰林院制度,主要是修编国史,实录馆负责编撰历史,起居衙门负责君王日常起居事物。

  二、史官制度下的史官精神

  史官除了在文化层面上做出了突出贡献,在国家政治环境中也扮演着非常重要角色,这些史官虽然也是由皇帝掌管,但通过笔来记录史实、惩恶扬善,包含了当代朝廷的各个方面,使得史官和君王之间的关系变得非常微妙,特别是记录帝王言行举止的史官。

  但史官的职位是王权需要,同样也是服从王权的记录者,各代史官的客观意识非常强,凭借客观记录君主的言行举止,从而对君王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也可以说对君主政治造成了长期影响。

  其中,古时候史官记史中有一套"君举必书"制度和一字褒贬"书法",敢于客观记录君王的一举一动。

image.png

  在秦以前,史官对君王相对比较忌惮,但是在汉晋之后,史官的地位不断提升,所记录的历史内容也更加符合现实,规定了君王不得观看史官记录内容。
因此,很多古时候君王貌似已经认识到了自己将会成为历史,这就要避免遗臭万年,非常注重个人的言行举止,尽量留下千古美名,并主动要求史官对自己进行监督。特别是历史中有很多冒死直书的史官,这进一步加强了对君王的约束作用,《贞观政要》中就描绘出唐太宗与侍臣说道"我每天起床后的每一句言行都在考虑是不是关乎了平民百姓利益。"

  这也是唐太宗作为我国古时候着名皇帝的主要因素,虽然”玄武门“一事留下了不光彩的记录,但也留下了更多美名,百姓对其也是非常拥护,这正是说明了史官制度对君王约束的功能。

  三、总结语

  纵观中国古时候几千年的历史文化中,史官在历史文化长河发展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并在长期演化中逐渐成为了历史记载专门机构。长期以来,史官都对君王的言行举止有很大的约束作用,通过点评时政、惩恶扬善,让君王说话、做事都有所顾忌,史官虽说带有神职色彩,但毕竟也是血肉之人,正是有了史官精神才有了如今这么多可歌可泣的篇章,从当今社会生活来看,史官精神也恰恰是当代社会所欠缺的精神。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