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时候,皇帝都是靠着怎么样的手段来保障自己安全的呢?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漫长帝制社会里,皇帝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是专制统治的象征与代表。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

  “御前侍卫”是一个历史题材影视剧中非常常见的群体,他们是皇帝身边最后一道防线,拥有着类似今天“保镖”的定位。要知道,在古时候能够佩着剑上殿是只有萧何、曹操、杨坚这样权倾朝野或极其受信任的大人物,而御前侍卫只不过是侍卫,却能够带着武器守卫在皇帝身边,这足以显示出他们的身份有多么特殊。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御前侍卫能够及时地保护皇帝,自然也能够轻易对皇帝不利。如果一个深受信任的侍卫想要谋害皇帝,恐怕比其他任何人都更加方便。那么,面对这些如果忠心耿耿就可以保护自己,而如果萌生异心也可能随时伤害自己的人物,皇帝都是靠着什么样的手段来保障自己安全的呢?

  其实,如今人们广泛认知当中的“御前侍卫”概念是以清太祖时初步建立的侍卫制度为基础,并由康熙帝特设的。作为护卫皇帝及宫廷安全的重要职位,皇帝在选拔阶段就定下了很严格的要求和极高的门槛。最开始,清太祖努尔哈赤建立侍卫制度,而能够担当侍卫的大多数部落首领的孩子。此后,御前侍卫一直保持着绝大多数都从满蒙贵族子弟当中选拔的传统,这些家族和皇室世代交好,甚至不少都具有姻亲关系,他们的子弟自然比旁人更加值得信任。

image.png

  在清朝历史上,不乏一些担当过御前侍卫的著名人物,如出身满洲正红旗钮祜禄氏的和珅、出身满洲镶黄旗富察氏的傅恒等等。他们的家族无不是曾经跟随清太祖努尔哈赤南征北战,位列“满洲八大姓”之一,可见御前侍卫选择要求之高。除了这些贵族子弟,一些勋臣的后代,包括通过武举考试成为“武进士”的武艺高强者有时也会被选为御前侍卫,不过这一比例就不是很高了。

  严格的选拔要求过滤掉了大部分对皇室不够忠实,容易受到挑唆,甚至心怀怨恨的人物,但仅靠这一点还是远远不够的。为了培养御前侍卫们的忠诚,皇帝在保持自身权威的同时,也要拿出真金白银和现代人常用的“画饼”之术。所谓真金白银,说的是御前侍卫的优厚待遇,只有提供令人满足的待遇,才能更好地防止他们被外人收买。

  于是,除了本身就已经令人眼馋的基本俸禄以外,御前侍卫还享有各种补贴和赏赐,即使是作为扈从陪皇帝出巡这种看起来似乎是护卫本职工作的事项,御前侍卫们都能领到一笔不菲的“出差补助”,这种福利恐怕就连朝中大臣也羡慕不已。除了这些“身外之物”,侍卫们还有一项福利,便是头戴花翎、身穿黄马褂这一特权。

  康熙年间,海军大将施琅平定台湾后被封靖海侯,但他却主动表示“乞得如内大臣得赐花翎”,也就是愿意用爵位来换侍卫统领头顶的花翎。清朝前期,花翎只有和皇帝亲密的大臣可以佩戴,后来扩展到军功显赫者也有资格享戴,到了后期,甚至被标上七千两银子的价格出售。

image.png

  至于黄马褂,则也是一种除了御前侍卫外只有立大功的少数大臣可以穿着的特殊服饰。尽管花翎、黄马褂的珍贵程度随着清朝统治的衰弱而逐渐下降,但从始至终都是尊贵身份的象征,具有特殊的地位。总之,这两样就连朝中一品大员可能都无法拥有的殊荣却是御前侍卫的“标配”,可想而知每一个侍卫恐怕都会为自己的工作感到自豪。

  再说说“画饼”,这指的是御前侍卫所能够得到的良好发展机会。皇帝所画的却是实实在在的香饽饽。在担任一段时间御前侍卫后,既可以直接内部升迁,成为“管理阶层”,最高升任官居正一品的领侍卫内大臣,也可以选择外派成为驻外武官,或改任文职。

  很显然,这种升迁方式直接跳过了科举考试,可以说是一种“搞特殊”,像上文提到的和珅,就是先从御前侍卫改任武职正蓝旗满洲副都统,又改任为文职的户部右侍郎,此后不断升迁,最终权倾朝野的。结合其他很多从御前大臣到朝中大员的人物经历来看,御前侍卫的发展道路确实堪称是一条康庄大道。

  就这样,皇帝通过严格甄选、给予福利特权等手段让御前侍卫们纷纷将保护自己视为崇高的事业。有了这个基础,就算是其中个其他人心怀不轨,也很难冒着被其他人发现、阻拦并格杀的风险进行活动。综上所述,皇帝为了自身的安全,确实是进行了一番周密部署的。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