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时候古人是如何护理头发的?又是如何染发的?
在古时候古人是如何护理头发的大家都熟知吗?接下来为什么小编给大家带来相关的文章
《孝经·开宗明义》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意思是自己的身体是父母给予的,不应该使其有所损伤,这才是实行孝道的第一步。而“人以头发为本”,《诗经·小雅·采绿》中也曾提到“予发曲局,薄言归沐”,意思是要保护头发的精神面貌,由此可见古人对头发的护理也是格外注重的。
除了是对头发的修剪和洗护,古人也非常重视对白头发的治疗和修复。事实上,染发不单单是是现代人的专利,在古时候早就已经掀起了染发的风潮,很多的医学典籍中也记录了各式各样的染发和固发方式。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染发居然还与政治挂钩。
一.古人的染发和固发方式
《急就篇》里曾经记载:“膏泽者,杂聚取众芳以膏煎之,乃用涂发使润泽也。”如“油膏”“香泽”是人们最常使用的护发产品。使用这些产品的主要目的是让头发更加光滑,从而更好地梳发髻。不仅如此,有些人还会使用发油来润泽头发,留下香味,这些护发产品一般是以植物或香料为原料制成的。
在古时候,人们染发时使用的材料大多是纯天然的,没有各种各样的化学添加剂,其中最常使用的就是米汁、皂荚、木槿叶。东晋时期,炼丹士、医学家葛洪编写的《肘后备急方》中就记载了两种植物染发配方,其一:“醋浆煮豆,漆之,黑如漆色。”意思是,将黑豆加入米醋中浸泡,再用小火将其煮成黏稠状,过滤掉残渣之后就成了一种染发膏。这种染发配方在隋炀帝后宫被广泛使用。其二:“先洗须发令净,取锻石,胡粉,分等。浆和温,夕卧涂讫。用油衣包裹,明日洗去,便黑,大佳。”
到了唐朝,染发逐渐成为一种潮流。刘禹锡曾经写过“近来时世轻先辈,好染髭须事后生”的诗句,反映了染发被时人追捧的现象。正因为市场需求的扩大,很多医药学家都加入了研制染发膏的队伍中来,如药王孙思邈的《千金翼方》中就记载了染发方法;唐玄宗时期的著名医学家王焘编写的《外台秘要》中也记载了多种染发配方。
二.染发和政治的联系
关于染发和政治之间的联系,最典型的例子应该就是王莽了。《汉书·王莽传》曾记录:“欲外视自安,乃染其须发。”王莽取代汉朝自立新朝之后,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但由于不懂变通,这些政策均遭到了百姓的抵触。因而导致时局动荡,民间暴乱,各地的暴动频频发生。而此时已经六十八岁的他,已然垂暮之年,为了掩饰自己的“苍颜”,稳固岌岌可危的王朝,王莽决定将自己的头发和胡子染成黑色,聊以自我安慰,求一个心安。意料之中的是,染发这种粉饰太平的做法并没有帮他挽回摇摇欲坠的王朝。
另一个染发和政治挂钩的人是寇准。寇准与王莽恰恰相反,为了让自己看起来更加稳重老成,从而赢取皇帝的信任,以便早日坐上宰相的位子,寇准选择将自己的头发和胡须染成白色。但无论是选择将自己的头发染成白色还是黑色,他们的目的都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
宋明时期,官场染发成为潮流。官场的染发之风之所以兴起,主要是因为那些到了退休年龄却不想退休,还有升迁之意的官员所带动起来的。苏轼就曾写下诗句“对花把酒未甘老,膏面染须聊自欺。”来讽刺喜欢染发装嫩、攀附权贵的小人王廷老。到了明朝,为了让自己显得更加年轻,对自己的官场生涯有所助益,官员们染发的风潮更甚。甚至连掌管官员任命升迁的吏部的墙壁上,也贴有染发的“小广告”,由此可见明朝官员对染发的需求之大。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没有头发或者头发极少的人来说,染发是一件难以实现的事。那么这个问题如何解决呢?事实上,古人早就想好了对策,那就是用假发!汉代之后,假发之风也如染发一样盛行,人们对假发的渴求甚至到了一种丧心病狂的地步。相传西汉有位官员看中了某位平民的一头秀发,想剪下来当作自己的假发,但遭到了当地人的强烈抵制,最终导致该官员被削官的惨痛结局。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古人对头发是非常爱护的,也很愿意花时间和精力来打理头发。他们的染发膏,使用乌梅、黑豆等纯天然的材料,不仅没有任何副作用,价格还非常亲民。染发与政治之间丝丝缕缕的联系也是格外有趣,让人禁不住想一探究竟,这也使古时候的染发文化散发着别样有趣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