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时候,出战士兵的衣服上有兵和勇的字样,是什么意思?
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大一统封建王朝,今天为什么小编带来了一篇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古装剧是电视剧的一大类别,前两年盛行的清宫剧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只是我们现代人还原历史场景总会有各种各种的“穿帮”镜头,这是难以避免的,广大观众也以寻找古装剧中的“穿帮”镜头为乐趣。
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有些清宫剧中有一个很不起眼的穿帮镜头,那就是有些本该穿“兵”字服的士兵穿上了“勇”字服,有些本该传“勇”字服的士兵又穿上了“兵”字服,更有甚者,一支队伍中竟然同时出现身着两种军服的士兵!
有些观众可能认为这不过一是个字而已,无伤大雅,但对清史有所了解的朋友应该知道,这一字之差意义重大,身着“勇”字服的清兵与身着“兵”字服的清兵的地位与身份可谓天差地别,这背后涉及到清朝的兵制!
清朝的兵制说起 “兵”与“勇”的不同
今天我们就从清朝的兵制说起,为大家详解“兵”与“勇”的不同!
据《清史稿》所载:清朝的兵制大体上可分为旗兵与汉兵两大类,其中旗兵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八旗兵”,由努尔哈赤亲手所创,是后金得以统一东北并攻入山海关的骨干力量,每一个士兵都是满族出身,汉兵则是清军入关后才创建的。
由于华夏大地地大物博,清朝原有的兵力根本不足以统一全国,所以顺治帝便在明朝旧军的基础上创建了“绿营”,“绿营”的组成人员都是汉人出身,这支军队在清朝统一全国的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总之,八旗兵和绿营是清政府赖以一统天下并维系其统治的骨干军队,所以这两支军队顺理成章的成为清朝的正规军,兵权主要控制在皇帝手中,对皇帝效忠,他们所穿的就是“兵”字服,当然,“绿营”士兵在待遇和装备上都次于八旗兵。
除绿营外,汉兵还包括乡勇,乡勇是一种临时召集,辅助正规军作战的武装,类似抗战时期的民兵,战争需要时,清政府就将他们召集起来,战争结束后,他们就会脱下军装,回到原来的生活,乡勇所穿的就是“勇”字服。
按理来说,八旗兵的战斗力应该强于绿营兵,而绿营兵又强于乡勇,刚开始确实如此,但随着时间的推移
这个战力排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八旗军初创时,确实骁勇无比,他们在努尔哈赤的率领下所向披靡,一统东北,最后更是打进了山海关,与其相比,在明朝旧军基础上改编而成的绿营兵自然在战力上有所逊色,然而八旗兵在入关后以惊人的速度腐化,到康熙帝平定三藩时,八旗兵已经朽不可用,此时绿营的战斗力超过了八旗兵
而到乾隆、嘉庆年间镇压白莲教起义时,绿营也开始腐化了,军队的战斗力急转直下,难堪大用!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状况,是因为八旗与绿营都是一种世兵制度,所有的士兵并非募集而来,而是世袭的。
而且他们除参军外,不得从事其他职业,这就使得士兵的军饷成为这个士兵一家人唯一的收入来源,随着人口的增加,他们的生活日益窘迫,为了照顾旗人,清政府扩大了兵额,老人、儿童也在兵籍之列,可以按月领饷。
这就使得入营成了一种救济手段,长此以往,八旗兵与绿营兵的战斗力自然一天不如一天,到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时,堂堂的正规军竟然打不过农民起义部队,致使太平天国运动在短短时间内席卷数十个省份!
为了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清政府下令各省举办团练“助剿”,这个团练就是我们之前所说的乡勇,因战事需要而集结在一起,身着“勇”字服,就在清政府鼓励举办团练的这一期间,曾国藩横空出世了。
他在湖南募团丁为营勇,组建了湘军,也称“湘勇”,湘军与之前的乡勇一样,都身着“勇”字服,但实际上已经是性质截然不同的两种军队了,湘军所开创的“勇营制”使得身着“勇”字服的士兵不再像之前一样,被清政府召之即来挥之即去,转而成了一支可以独立作战的正规军,湘军之后成立的淮军、楚军等都属于这种性质的军队。
以湘军为首的这些新型军队实行募兵制,优胜劣汰,不同于八旗与绿营所实行的世兵制度,而且湘军等军队的将领集管理、指挥、财务大权于一身,这使得这种新型军队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后来湘军、淮军等新型军队也确实在镇压太平天国的战斗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湘军、淮军虽强,在编制上终究不属于皇帝直接管辖的军队,士兵们心中只有将帅,没有皇帝,所以太平天国覆灭后,清政府马上着手解散“勇营”,将保留下来的一部分“勇营”士兵改编为“防军”。
然后又效仿湘军的编制建立“练军”,其实就是从八旗与绿营中挑选一些精壮的士兵,然后集合在一起按照湘军的训练方式操练,所以到清政府晚期时。防军与练军就取代八旗与绿营成为清政府最重要的两支武装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