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时候不同朝代出门都需要带证件吗 平民和官员都需要证明自己身份
今天为什么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古时候出门证件,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引言
对于现代社会中的人们来说,证明身份的证件是必不可少的,不论是工作、学习还是旅游,人们都需要带上那些能够证明自己的证件。
可以说,在这些证件的帮助之下,国家的发展能够变得更加井然有序,这些证件的出现不单单能够帮助我们对自己的身份加以印证,更能够帮助国家确定人口的数量及流动方式,如果说没有证件存在的话,很多政策也是无法推进的。
其实,早在中国古时候社会中,统治者们就意识到了身份证件的重要性,在那个时候,人们出门不仅要带上能够证明身份的证件,就连马在出行的时候都需要有相关证明。那么,对于古人来说,他们的证件和现代社会相比又有怎样的差别呢?
不同朝代中,古人出门需要带上的证件
早在先秦时期,各个诸侯国为了自身发展的壮大,便开始设立不同的关卡,以应对其他国家的访客,在当时的社会中,如果说人们想要通过这些关卡的话,就要带上相应的证件,而这些证件就类似于现代社会中的身份证了。
在战国时期,人们的身份证被称之为“节”,这种证件是用竹板制作而成的,当时,古人对竹子的气节非常赞赏,因此,竹子自然也就成为了人们的信物。而在《周礼》中就有这样的记载:
“路用旌节,无节者,有则不达。”
可以看出,如果说一个人在出门的时候没有带上竹节这一类的信物的话,那么他也会面临举步维艰的困境。
而在当时的社会中,竹节上所记载的一般都是持有竹节之人的名字、颁发竹节的官员、日期及目的地等等,如果说在通过关卡的时候,工作人员发现信息有所错误的话,那么持有竹节的人也会被驱逐回去。
到了汉朝时期,这种用于身份证明的证件就变得更加复杂了,除了要携带竹节之外,人们还要带上一种名为“传”的说明书,在这份说明书上所记载的就是出行之人携带的物资和居所等等。当时,如果人们想要出门的话,“节”和“传”都是必不可少。在《掌节》中还有这样的记载:
“通达天下者,必有节,传辅之。”
可以看出,对于那些能够游历天下的人来说,在他们出门的时候,“节”和“传”都是必不可少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传”对于人们的出行而言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当时,根据出行之人社会地位的不同,“传”也被分为了“公传”和“私传”这两种类型,其中,公传就是由中央或各地政府颁发的专门供给官员使用的一种出行凭据,而私传就是民间百姓们出行的凭证。
在汉朝时期,不单单百姓出行需要相关的证明,就连马都是一样的。因为在古时候社会中,马对于国家而言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战略物资,因此,每一匹马的去向都要非常明确。在供给马匹出行的“马传”中,马的详细特征也会被记录下来,而在行人带着马匹过关卡的时候,相关的工作人员也会对马匹的情况进行仔细的查验。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过所”这种通行证明也开始被广泛使用了。在《晋令》中就有这样的描述:
“诸渡关及乘船筏上下者,皆过所,写付关吏。”
而这也就体现了,如果说一个人想要出发到其他地方的话,是一定要对自己所经过的地方进行备案的。
而到了唐朝社会中,百姓们对“过所”的申请也变得非常困难,除了本人的书面请求之外,在出行之前,还需要有保人的存在,如果说一个人在出行的时候出事的话,那么,保人也是要负责任的。在《大唐六典》中就有这样的规定:
“凡行人车马出入往来,必据过以。”
可以看出,在当时的社会中,国家对于人口流动的把控是非常严格的。
到了宋朝社会中,为了节省各地的政府开支,原本的“过所”也演变成了较为灵活方便的“公验”,当时,除了作为出行凭证之外,公验也同时成为了科举考生们的准考证明,此时,公验的证明范围也变得更多了,此时,这种一证多用的方式也大大方便了政府和百姓的出行。
到了明清时期,随着中央集权程度的提高,统治者们对于底层百姓的管控也变得越来越严格了,此时,人们的出行就成为了非常困难的一件事情,如果说拿不到“路引”的话,那么就不可能拥有出行的机会。
不同身份的人在古时候所需要的证件各不相同
以上所介绍的通行证明一般来说都是针对底层百姓而出现的,但是,对于朝廷中的官员来说,虽然他们有着较高的社会地位,但他们在出行时也一样需要相关证件的存在。在隋唐社会中,每当官员们有出行需要的时候,就会佩戴国家发给他们的“鱼符”来证明身份,而到了武则天统治时期,一些地位较高的官员还可以佩戴“龟符”来证明身份。到了宋代社会中,不同官员也会通过不同样式的鱼袋来体现自己的阶级地位。在明清时期,官员们证明身份的证件就变成了牙牌。
可以看出,无论是平民百姓还是达官贵人,在过去的社会中,都是需要一定的证件来对自己的身份加以证明的。
结语:
从以上的介绍中就可以看出,在古时候社会中,户籍制度是非常严格的,虽然说出门带证件是一件看起来非常简单的事情。但实际上,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之下,这种特殊的政策在执行的过程中也是比较困难的。
而随着人口数量的增长,各地人口之间的流动性逐渐增加,到了后期,我国的户口调查及户口分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了。由此可见,对于我国的发展历史来说,人口数量也是在不断变化中稳步增长的。
参考资料:《周礼》、《掌节》、《晋令》、《大唐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