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中国封建王朝当中 古人为何对商人态度都不友好

  今天为什么小编给大家带来为什么重农抑商成了古代华夏社会的传统?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为什么小编一起看一看。

  在我国古代,有所谓“士农工商”的说法,而商人的地位处于四民最后,也就是地位最低的状态。而且,几乎所有古代华夏王朝,都对商人的态度不友好。那么,为什么古代王朝对商人如此态度?

image.png

  个人认为,这个问题与其说是一个历史问题,不如认为是一个管理学的问题。

  商人的隐患

  从人类学、社会学角度来说,原始的商业,早在原始社会就已经出现了。毕竟,以物易物,才产生了货币。在先秦时代,华夏历史上的商人活动还算活跃,甚至还涌现了吕不韦这样能把拥立国王当成生意做的大商人。不过,对于商人这个群体,很多学派却不看好。

  比如儒家和法家虽然互相敌视,但对商人的态度都不友善。儒家讲道德,认为商人是道德不好的群体;而法家讲管理,认为商人这种群体对于法家的理想社会来说,基本上是个祸害。不过,春秋战国是大争之世,因此,不论是儒家还是法家,再怎么鄙视商人,也没有打压商人群体的实力。

  而随着中国进入秦汉时期,商人的灾难终于来了。

  秦朝的崛起是基于法家。所以,按照秦国的视角来看,商人都是一群不从事生产且奸诈狡猾不利于管理的人。因此秦对商人打压较为严重。

image.png

  西汉开国初期,汉高帝刘邦认为:天下经过秦朝末年的战乱,社会生产需要恢复。而社会生产恢复过程中,最需要的莫过于劳动力。而经商获利要比种地容易。所以,汉高帝出于社会生产考虑,宣布继续打压商人。

  商人的能量

  虽然按照西汉的政策,商人的地位该受到打压。但是,商人的优势在于善于搞到资本,而后运作资本。因此,到了汉文帝时代的时候,西汉商人在民间的能量,就已经很大了。以至于当时有西汉大臣认为,这种局面是不利于西汉朝廷的统治的。而从西汉的高压政策下,商人还能获取资本甚至形成气候来看,商人的能量确实不可小视:毕竟,西汉朝廷的政策落实到基层,基层的官吏如何执行,往往要看商人能带来的好处。

  在汉武帝在外期间,商人、游侠、豪强,已经很大程度掌握了西汉基层的话语权。这让汉武帝怒不可遏,同时,汉武帝也意识到:如果继续放任商人发展,后果不堪设想。于是,汉武帝推行了更加严厉的政策:强征商人的子弟当兵,同时,寻找各种理由没收商人的家产,让商人家庭几代人的努力,一夜间归零。在汉武帝的打压下,西汉的豪强、游侠、商人的势力,都遭到了消灭。

  农耕帝国的选择

  从管理学角度来说,古代华夏帝国奉行农业为立国根本,同时,基于农业模式,推行编户齐民的管理模式、自给自足的生产模式。而商人的存在,往往会对这些模式产生破坏作用,从根本上来说,对农耕帝国的稳定统治,产生不利影响。

image.png

  所以,对于商人的管控,关乎到农耕王朝的统治根本。为此,历代的华夏古代王朝,都尽量打压商人的地位,保证其势力不会做大。

  当然,事实上,农耕帝国也知道商业的效益。因此,有时候,皇帝也独揽了做生意的权力。即:皇帝是最大的商人,但是却禁止别人发展商业。比如:西汉武帝时期,汉武帝宣布盐铁专卖。即盐和铁的生意,只能朝廷来做。到了明清时期,还出现了皇商模式。尤其是清朝。在清朝,进出口的生意,只能由皇家来做,而民间则限制参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