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魏强盛之时,拓跋珪为什么停止了扩张?

  在北魏强盛之时,拓跋珪为何停止了扩张?下面为什么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看看拓跋珪28岁之后的历史,我们通常会觉得乏味,因为从拓跋珪28岁至39岁,总共11年的时间里,拓跋珪都没有什么开疆拓土的明显表现。

  在这11年的时间里,拓跋珪到底在做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巩固皇权。

  看到拓跋珪的这段历史,我总会想起前秦的苻坚。

  我们可以用盖楼房来举例:苻坚的做法是先盖楼后加固,可随着楼房越盖越高,苻坚逐渐丧失了加固的机会。当这栋楼摇摇欲坠时,苻坚虽然还活着,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这栋楼慢慢倒塌。

  拓跋珪吸取了苻坚的教训,所以在占据后燕大部分地盘之后,就逐渐放弃了对外扩张的脚步,停下来夯实自己的统治基础。

  拓跋珪是怎么做的呢?其实就是把当初王猛试图实行而最终没能实行的战略重新实施一遍。

  这种做法是否值得呢?从结果来看,显然是值得的。

  拓跋珪实施这个战略的代价,就是让北魏的扩张步伐停止了二十多年(直到拓跋嗣后期才开始改变)。但这个战略却为北魏后来的扩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拓跋珪死于非命,拓跋嗣在混乱的局面下继位,却依然能够大权在握,成为名副其实的皇帝。

  反观苻坚的前秦,应该说这是一个比北魏大多数时候都要庞大的帝国,但这个帝国只维持了短短数年的时间,随之而来的是土崩瓦解。前秦之所以能如此庞大,又之所以会土崩瓦解,都是源于苻坚

  那种

  毫无节制的扩张政策。

  如果苻坚当初也选择实施拓跋珪的战略(或者说王猛的战略),前秦就能避免灭亡吗?恐怕也未必。因为每一段历史的形成,都是由很多可遇而不可求的因素共同构成的。在那个以豪门士族为主导的时代,巩固皇权本就是一件极其危险的事。拓跋珪能做到,苻坚却未必能做到,这无关能力,更多的是客观条件制约。

image.png

  如果拓跋珪也选择实施苻坚的战略,北魏或许也能成为堪比前秦的帝国,但结局必然也会像前秦一样,在某个关键时刻土崩瓦解。

  很多人认为:北魏之所以没有选择开疆拓土,完全是因为当时的国际环境太差。其实,当时的国际环境,对于北魏而言是非常友善的。

  在拓跋珪执政期间,江南地区还处于司马元显和桓玄相继作死的阶段。直到拓跋珪去世的那一年,刘裕也才刚开始执政,同时还受到刘毅等人的制约。如果拓跋珪早十年南侵,不太会发生类似于“刘牢之大战慕容垂”的事,因为此时的东晋内部都不稳,是绝对没有余力干涉中原的。

  在拓跋珪执政期间,西部地区还处于胡夏和后秦相互争战的阶段,姚兴被赫连勃勃打得捉襟见肘,如果北魏在此时介入,战争局势可能立刻就会发生剧变。因为无论是胡夏还是后秦,都缺乏独立抗击北魏的实力,而双方仇恨甚深,就算勉强联合也不可能长久。

  在拓跋珪执政期间,东部地区的北燕一直在动荡,从慕容宝到冯弘,北燕地区一共出现了七位统治者,居然没有一个是善终,全都死于非命,可见当地时局之动荡。如果拓跋珪大兵压境,我相信可以很轻易地扫除这些散沙,然后学习苻坚灭前燕那样,把相关利益集团带回都城养起来。

  在拓跋珪执政期间,北部地区的柔然和北魏的关系一直是敌对的,但这种敌对一直持续到拓跋焘时期,却也没能耽误拓跋焘开疆拓土,可见柔然的这种军事压力虽然不能忽视,但也极其有限。

  了解上述史实之后,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在拓跋珪执政期间,北魏的国际环境非常友善,阻止北魏进行军事扩张的主要原因,在于拓跋珪要整合内部,而非外部环境不允许。

  但也正是由于拓跋珪没有继续开疆拓土,使得拓跋珪原本的历史地位比起苻坚低了很多。因为拓跋珪时期的北魏疆域,实在无法与前秦相提并论。

  到底差多少呢?除非拓跋珪把北燕、南燕、夏、后秦和几个凉国全部征服,再把晋帝国占据的四川和山东夺过来,最后再把高丽赶出辽东半岛,北魏的疆域才能与前秦相提并论。

  拓跋珪之所以能够拥有很高的历史地位,是因为他巩固皇权的事情做得不错,他的子孙又比较争气,他的孙子拓跋焘就是在这样一个夯实的基础上,开始了北魏新一轮的扩张。

  拓跋珪的历史地位之所以能这样高,离不开孙子拓跋焘的努力;拓跋焘的历史地位不低,同样离不开爷爷拓跋珪的积累。

  如果拓跋珪巩固皇权的举动失败,那无论是拓跋珪还是拓跋焘,都只能和其他小国的君主一样,泯灭于历史长河之中,绝不会像苻坚那样闪耀。

  在谈及拓跋珪集权的时候,史书总是写得云遮雾罩,告诉我们具体的事件,却没有详细说明,所以我们总会觉得拓跋珪有点借机生事的感觉。

  比如说左将军李栗,只是因为在与拓跋珪谈话的时候喜欢随地吐痰,就被拓跋珪杀死了。

  栗性简慢,矜宠,不率礼度,每在太祖前舒放倨傲,不自祗肃,咳唾任情。太祖积其宿过,天兴三年遂诛之。——《魏书》·卷二十八·列传第十六·和跋等

  从表面上看,这绝对是小事,但这种小事却表明:朝臣还没有完全认可皇权高高在上的事实。拓跋珪在杀李栗的时候,也不是单单是因为这样一条罪。因为如果李栗在这些小事上不检点,在其它事上估计也好不到哪去。

  就是这么一件小事,都能被拓跋珪借题发挥,其他有可能威胁到拓跋珪的实力派,理所当然地受到了拓跋珪毫不留情的打击。

  拓跋仪和拓跋遵都是战功卓著的亲王,也是举足轻重的实力派,为北魏的建立与强盛立下了汗马功劳,但他们全都被拓跋珪以莫须有的罪名杀死了。

  太祖恶之,颇杀公卿,欲以厌当天灾。仪内不自安,单骑遁走。太祖使人追执之,遂赐死,葬以庶人礼。——《魏书》·卷十五·列传第三·昭成子孙

  遵好酒,天赐四年,坐醉乱失礼于太原公主,赐死,葬以庶人礼。——《魏书》·卷十五·列传第三·昭成子孙

  在拓跋圭残酷的打击和杀戮之下,北魏已没有哪个实力派能与皇权分庭抗礼了。在这种背景下,军政大佬和豪门士族除了拜服在拓跋珪脚下之外,根本就别无选择。

  而且从北魏之后的权力格局来判断,拓跋珪在集权过程中也不是一味地打击和杀戮,而是始终在试图制订出一种超越常态的权力格局。比如说:在北魏迁都洛阳之前,无论是皇族还是顶级的豪门士族,都无法在中央政府中获得重要职位。这一时期在中央政府唱主角的人,通常是皇帝、太后、太监以及普通士族。

  纵观整个两晋南北朝,北魏的集权是做得最好的。这种好并不单单体现在优秀皇帝的身上,而是体现于权力交接时,无论继任者的能力如何,无论当时的内外环境如何,北魏都不至于因此引起内讧和动荡。

  拓跋嗣和拓跋浚都是在混乱中继位,顶尖豪门士族对他们的支持力度非常大。在这种背景下,顶尖豪门士族自然可以在短期内成为北魏的主角,但随着皇帝私人力量的崛起(比如崔浩和高允等人),顶尖豪门士族又沦为了配角。

  崔浩和高允等人之所以能够把顶尖豪门士族压下去,只因他们是皇权的象征。

  在五胡十六国和南朝,虽然也出现过类似的现象。但无论是石勒重用张宾,还是苻坚重用王猛,都只是一时得利,随着时间的推移,豪门士族又重新站了起来,反制皇权。

  刘裕重用徐羡之等人,这种重用使得徐羡之等人敢于直接弑君,但当刘义真、刘义隆等强势亲王挺身而出之后,徐羡之等人也只能束手就擒。

  反观北魏,又有哪个强势亲王和豪门士族能与鼎盛时的崔浩、高允相比呢?好像一个都没有。

  世祖每幸浩第,多问以异事。或仓卒不及束带,奉进疏食,不暇精美。世祖为举匕箸,或立尝而旋。其见宠爱如此。于是引浩出入卧内,加侍中、特进、抚军大将军、左光禄大夫,赏谋谟之功。——《魏书》·卷三十五·列传第二十三·崔浩

  太和二年,又以老乞还乡里,十余章,上卒不听许,遂以疾告归。其年,诏以安车征允,敕州郡发遣。至都,拜镇军大将军,领中书监。固辞不许。又扶引就内,改定《皇诰》。——《魏书》·卷四十八·列传第三十六·高允

  而作为北魏特产的专权太后(冯太后、胡灵太后),她们之所以能够成为北魏的主角,也是以皇帝助理的身份出现的,这在两晋南北朝时期更是特殊的存在。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