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绍真的很无能吗?历史上的他是怎样的?

  提起袁绍,一般人都会以为他是典型的无能者+野心家。“演义”中描写他:“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做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在汉末宦官势力与外戚势力恶斗之际,他出了一个馊主意:让西北狼董卓领军进京,这直接导致汉末朝纲的崩塌。在与董卓闹僵以后,袁绍高举讨伐逆贼董卓的大旗,将曹操、孙坚、孔融等十八路诸侯的兵马召集在自己的麾下。

  讨伐董卓的檄文是曹操最先发出,他自知威望不够,就拉袁绍入伙,并推举袁绍为盟主。袁绍是一个富家子弟,其名为“四世三公,名满天下”,其势为“门生遍朝廷、世交布海内”,其地为“天下九郡拥其四”。起初,他的来头很大,气势非凡,很快地成为十八路诸侯的盟主。可是在讨伐董卓这样投资规模巨大的行动上,袁绍除了一个“盟主”的虚名外一无所获,而曹操则累积了军事统帅的经验,孙坚获取了传国玉玺,连原本一无所有的刘备三兄弟也博得了“三英战吕布”的威名。董卓被灭后,联军也就失去了讨伐的目标,顿时有点不知所措。

  袁绍本以为机会来了,自已可以顺理成章地成为朝廷帮掌门人,没想到十八路追随自己的诸侯,各怀鬼胎,一看董卓被打死了,纷纷自立门户,来抢胜利果实。其中最有野心的就是曹操,他直接把皇帝抢回去,与袁绍公开作对。乱世出英雄,但是富家子弟在乱世,却很少有杰出人物出现,反而是那些落魄的人,能够乘势而起,成就一番事业。卖草鞋出身的刘备,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三国》里为草莽英雄修台阶、做铺垫的人很多,袁绍就是最大的一块垫脚石,他不仅成全了曹操,也成全了刘备和孙坚,让这三个人借着自己的名气成了气候。

image.png

  最令他后悔的事情,莫过于自己怕麻烦,不愿意早请示晚汇报,攻下洛阳后没有把皇帝抢来做自己的傀儡,反而把便宜让曹操占去,自己却受制于人。当时,汉献帝为摆脱西凉军余孽李催、郭汜的虐待与追杀仓皇出逃,最受期待且离得最近的袁绍竟不识落难天子的价值,弃之如敝屣,结果让远在千里之外的曹操捡了个便宜,取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后来在与曹操的决战中,虽然袁绍人多势众,但失去了皇帝这个法宝,结果一败涂地,落得郁闷而死。

  很多人把袁绍的失败,归结为他的性格,要我看,这样的归纳有些过于简单。袁绍的性格,有不足以成大事的一面,但不是最主要的原因。袁绍虽以正义的名号起兵讨伐董卓,却没有打好正义这张牌。袁绍没有把自己的根据地设在中原腹地,反而放在了更北的冀州,使自己偏离了政权的中心。问鼎中原才能得天下,跑到一个偏僻的角落躲了起来,势力再大又能怎样?地盘选错了,又没有抢到皇帝,最后沦为了正义的“偏房”,失去了最有号召力的一杆大旗。

  按理说袁绍出身豪门,政治斗争经验应该很丰富,在铲除十常侍的时候,还立了大功。他应该明白,谁拥有了皇帝,谁就拥有了正义,可是后来还是错过了把皇帝领回的机会,显然就是政治白痴了。连孙坚都知道趁势抢夺一个皇帝的印玺,五世三公出身的他,竟然一再错过政治好局,不得不让人感觉到袁绍的政治素养是如此的幼稚和天真。身居皇帝之侧,却不知拉大旗作虎皮,没有一点远见,充分暴露了袁绍浅薄无知而又狂妄自大的本性。可以说,是出身害了袁绍,使他注定成不了主宰乾坤的角色,注定要在和曹操的较量中败下阵来。

image.png

  单从人名学来看,曹操就比他更占先。操,操行;孟德,品德排第一,就是自夸品德好。而袁绍就不行了,这个名字听起来没有一点英雄气概。绍,继承的意思,除了继承袁家的荣华富贵,也没什么大出息;本初,本来初始,说白了就是个铺垫,为他人做嫁衣裳。失去了皇帝,就是失去了仁德,袁绍自然就沦为了叛逆。他没有认清乱世中成就大业最需要什么,忽略了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威力,最后因为自己不是正义之师,而溃不成军。即便是在临死时,他也没有按照传统的仁德要求,将自己的权力传给长子,而是传给了三儿子,埋下了二袁之争的祸根,袁氏家族最终被曹操荡平。

  袁绍是自己灭了自己,不过是借助了曹操的手。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