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绍失败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并非“志大而智小”
拥有完整四州之众的强大袁绍,在官渡之战败给了拥有并不完整四州的曹操,众人所知的原因,是曹操说袁绍“志大而智小”。可是,如果将袁绍和曹操两人在各个关键节点的行为串在一起加以分析,却可以发现袁绍失败的原因并非“志大而智小”。袁绍败给曹操,是另有原因。
一、出身不同的两人,在同一起点起步
袁绍和曹操,虽然出身不同,袁绍出身“四世居三公位”,曹操的父亲是宦官中常侍曹腾的养子,可是两人在前半生却有很多节点在同一水平线,可谓殊途同归。
公元188年,袁绍和曹操两人都在大将军何进手下担任校尉。袁绍是中军校尉,曹操是典军校尉,两人职位相同又是同事,处在同一水平线。
公元189年12月,袁绍和曹操两人为了躲避董卓,几乎同时逃出洛阳京城,袁绍逃到冀州郡的渤海担任渤海太守,而曹操则逃到陈留,成了一个白丁。公元190年正月,渤海太守袁绍被关东豪杰推举为讨伐董卓的盟主,而且“豪桀多归心袁绍”,相比之下,什么官职也没有的曹操在陈留郡的酸枣县,用自己的钱和本地财主卫兹资助的钱,召集了一批5千人的民兵。此时,太守袁绍和县土豪曹操拉开了距离,袁绍高,曹操低,而且袁绍超曹操的距离有点远。
二、袁绍放弃了一个成为首辅的机会
公元191年正月,共同讨伐董卓的关东豪杰们大多数人都赞成一个议题,就是被董卓所立的汉献帝年龄才10岁,而且远在长安,也不知道生死如何,因此大多数人的意见是立北方的幽州牧刘虞为皇帝。
此时袁绍是盟主,如果立刘虞为皇帝,袁绍自然就是首辅。可是袁绍放弃了这个超越他家族四世三公的机会,因为有两个人反对,一个是袁术,一个是曹操。袁术看到天下大乱,他自己就想做皇帝,一来是不想让袁绍成就拥立皇帝之功,二来他看刘虞年龄大,也担心不好控制,因此表示强烈反对。
曹操也不愿意袁绍有拥立之功,原因有两点:
1、袁绍曾经得到一个玉印,他给曹操看。曹操表面上向袁绍发出了善意的笑,内心非常厌恶。曹操之所以产生厌恶,因为他认为袁绍是他的竞争者。
2、关东豪杰刚聚集在一起,济北相鲍信就私下对曹操说:“能拨乱反正者,君也。苟非其人,虽强必毙。君殆天之所启乎!”
鲍信的意思很明显,以后天下是曹操的。
此时袁绍要拥立新君,曹操自然反对,可是曹操反对的理由却很高大上:“我们是义军,就是要诛奸臣董卓的,你们要拥立刘虞,我不答应,哪怕我一个人都要去长安诛杀奸臣。”之后曹操私下和袁绍聊天时,又大笑着半开玩笑对袁绍说:“我可不听你的。”袁术和曹操各怀小九九的反对,让袁绍放弃了机会。
袁绍放弃了机会,却把曹操半开玩笑的话听进去了,他派人对曹操说自己很强,两个儿子也很英雄,天下英雄没有人比得上。曹操没有再说话。袁绍向曹操显示了肌肉,堪称“乱世之奸雄”曹操虽然没有应答,可是他已经在心里将袁绍看成了敌人,在谋划着灭袁绍。
曹操在图谋袁绍,袁绍却根本不知。此后,袁绍在明处,曹操却在暗处。俗话说明枪易躲暗箭难防,袁绍开始走上了吃亏之路。
三、袁绍的战略吃亏:封曹操为太守
公元191年7月,袁绍得了冀州。
曹操为了对付袁绍,他听鲍信的建议在黄河以南的东郡攻城略地。袁绍没有对曹操的行为产生任何警惕,却给曹操递枕头,他封曹操为东郡太守。不仅如此,为了进一步扶持曹操,袁绍还封曹操的军师周喁为豫州刺史,让他去夺取孙坚盘踞的豫州。袁术派公孙瓒的弟弟公孙越救孙坚,结果被周喁军的流箭射死。公孙越的死就导致公孙瓒向袁绍进攻。
袁绍刚得到冀州,立足未稳,在遭到幽州刺史公孙瓒的进攻后,“冀州诸城多叛绍从瓒”,导致袁绍不得不将精力放在对付公孙瓒上。结果,就是袁绍为了扶持曹操而遭到公孙瓒进攻,曹操则为了对付袁绍而加紧扩大地盘,壮大实力。
四、袁绍再吃亏:将兖州让给了曹操
公元192年4月,与袁绍冀州东邻的兖州,是黄河以南的兵家必争之地,其刺史刘岱在和黄巾军交战中阵亡,于是兖州就成了无主之地。袁绍的妻子就寄托在刘岱处,因此刘岱和袁绍的关系很好。刘岱死后,其实袁绍可以顺理成章取了兖州。可是,已经大胜公孙瓒的袁绍,在冀州局势已经稳定之际,却没有取兖州。结果,兖州被曹操获得,更让曹操获得了降卒30余万,人口百万,并创建了精锐的青州军。
此时曹操的实力已经不弱于袁绍,更重要的是,曹操一直在谋求对付袁绍,而袁绍还以为曹操是朋友。袁绍得了冀州,并不稳定,曹操得了兖州也不太稳定,袁绍扶持曹操,使得曹操又和自己处在同一个水平线。
五、袁绍再三吃亏,帮助曹操夺回兖州
公元194年,曹操刚得兖州,立足未稳就被手下张邈、张超与陈宫等人引吕布进入,曹操失利,被压缩在兖州一隅。袁绍见曹操失败,好心劝曹操来自己的冀州,自己可以将邺城给曹操驻扎,并且补足曹操损失的军队和粮食。
曹操一直在谋求消灭袁绍,他自度不能为袁绍之下,因此没有答应。于是袁绍又好心地给了曹操5千兵马,使得曹操终于战胜吕布,获得兖州。如果袁绍不是援助曹操5千人马,而是自己亲率大军或者派大将以援助曹操为名取了兖州,就不会再有后来的官渡之战。而曹操这次得兖州,实力比之前强壮了很多,第二年的10月,他正式成了名正言顺的兖州牧。此时曹操又拥有了兖州,袁绍还是拥有冀州。袁绍又通过扶持本来要衰弱的曹操,使得两人还是处在同一水平线。
六、第一个错误:主动丢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机会
公元195年12月,汉献帝来到河东。袁绍麾下的沮授,郭图和淳于琼都劝说袁绍乘机挟天子以令诸侯,并定都邺城,可是袁绍不听。与袁绍相反,公元196年7月,曹操“谋迎天子”,遭到众手下反对,唯有荀彧支持。曹操立刻带兵到雒阳控制了汉献帝,开始“挟天子以令诸侯”。
天子在手的曹操,第一件事就是封自己为司隶校尉、录尚书事,成为事实上的宰相,又凭空多了司州地盘,之后在河南大力招抚各路英豪,由于有天子在手,豪杰们纷纷归附。看着曹操的好日子,袁绍后悔了。
曹操做的第二件事就是以汉献帝名义下诏责骂袁绍“地广兵多,而专自树党”,这其实是曹操的50步骂袁绍的100步,袁绍实际拥有的是冀州,比曹操拥有的四战之地兖州稍强,而且此时只是在对幽州公孙瓒用兵,而曹操有了司州,还准备拿豫州和徐州。可是,袁绍却老老实实给汉献帝上书承认错误。结果又来一份诏书,封袁绍为太尉,邺侯,地位在曹操之下。
此时的袁绍终于看明白了曹操,他非常生气,不接受邺侯的职务。袁绍的生气让曹操害怕,害怕的原因是真怕袁绍南下打他,于是,又给了袁绍一个大将军职务。
此时的袁绍感觉自己犹如木偶,被曹操随意操纵,每次下的诏书都对自己不利,他想让曹操到鄄城,这样可以使得皇帝离自己近一些,结果自然被曹操拒绝。袁绍丢掉的机会,被曹操抓住。曹操对袁绍处处主动。
七、第二个错误:君子动口不动手
公元197年正月,曹操征伐张绣失败,袁绍没有乘此机会南下征讨曹操,反而给曹操写了一封言语傲慢的信,羞辱曹操打仗不行。田丰劝袁绍乘着此时实力比曹操强大,不要打嘴仗,应该立刻起兵攻打许昌,否则时间拖得越长对自己越不利,可是袁绍不同意。
袁绍否定了田丰,让曹操和他的手下们都感到庆幸。郭嘉说:“乘着袁绍没有南下,我们可以打吕布,如果袁绍和吕布联手,我们就没有机会了。”于是,公元198年这一年,曹操和张绣、刘表联军作战,又和吕布作战。袁绍无所作为,听任曹操东征西讨,实力不断壮大。袁绍只盯着幽州的公孙瓒,其实,公孙瓒早就已经成为瓮中之鳖。袁绍成了丢西瓜捡芝麻。
八、该做的不做,不该做却强行做
公元200年正月,曹操带兵讨伐刘备,后方空虚。田丰对袁绍说,曹操和刘备之战一时半会结束不了,可袭击曹操后方。袁绍说小儿子得病,没有心思打曹操。于是大好机会被错过。曹操打败刘备回师后,袁绍却要和曹操进行官渡决战了。
田丰和沮授都认为此时的袁绍不适合和曹操作战。田丰认为应该以长期战略拖垮曹操。沮授认为刚打完公孙瓒,将士疲敝而且骄傲,不足以抵挡曹操。可是,袁绍都不听,当他于2月进兵黎阳时,开始走向了彻底的失败。因此,官渡之战前,袁绍对曹操已经不战而败,至于官渡之战,只是形式。
九、袁绍败于曹操之源
袁绍败于曹操,是一个量变转为质变的过程,其根源在于两点:
1、识人和不识人
识人是确定战略的最关键因素,曹操很早就把袁绍当做自己的对手,从而确立了针对袁绍的战略。而袁绍却把曹操这个最重要的敌人看做了朋友,反而一再扶持曹操。袁绍把曹操当做朋友,曹操不但不感谢他,反而看不起他,说他“志大而智小”。
2、不同的价值观
袁绍出身四世三公,这样的出身让他的价值观和认宦官为祖父的曹操不同。袁绍的价值观符合儒家正统,而曹操则讨厌儒家,他欣赏的是法家。
曹操年轻时对袁绍主动的交好,让袁绍一直当曹操为朋友。袁绍内心不愿意相信曹操是敌人,这样的相信甚至有些自欺欺人。这是和信奉“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的曹操有完全的不同。袁绍的价值观还表现在对“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问题上持反对态度,他认为汉献帝是董卓所立,因此内心一直不承认汉献帝,这和曹操的实用主义价值观有根本的区别。
袁绍的不识人和他正统儒家思想在曹操的识人和法家面前,注定了失败的结果。袁绍的失败,并非“志大而智小”,而是他必须在的正统儒家思想和残酷现实之间做选择,这样的选择,让他处处落后“乱世之奸雄”的曹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