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和清朝相比 清朝的认同感为什么比元朝还高
今天为什么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清朝和元朝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历史上有过两个由非汉人统治的大一统王朝,那就是元朝和清朝。元朝由蒙古大汗忽必烈建立,定都大都(今北京),传五世十一帝,享国九十七年(1271年-1368年,以忽必烈改国号“大元”为起始时间),或八十九年(1279年-1368年,以南宋灭亡为起始时间)。清朝由后金大汗皇太极建立,共传十帝,享国二百七十六年。
虽然元朝和清朝都是由少数民族作为统治者建立的政权,但对大多数人来说,对清朝的认同度要远高于元朝,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乾隆皇帝汉服画像
其实从最根本的原因上来说,那就是这两个王朝对中华文明的认同度不一样。
元朝开国皇帝忽必烈是汉文化的坚决拥护者,他非常推崇儒家学说,并相信儒家思想中的仁、义、礼、智、信,是治国安邦的良方,甚至于元朝的国号“大元”也是取自《易经》中的“大哉乾元”之意。
不过,忽必烈去世后,元朝统治阶层在路线问题上发生了严重分歧,有一部分人认为元朝应该用蒙古人的方式来统治中国,另一部分人则认为必须要坚持忽必烈的既定路线,以汉文化来统治中国。意见相左的这两派人马从朝堂争执发展到了兵戎相见。在此后短短三十多年时间里,元朝皇帝成为了高危职业,被废和被杀成为常态,期间共更换了十任皇帝。
直至元朝末年,起义军的烽火已成燎原之势。元朝统治阶层依然在选择走哪条路线上面摇摆不定。最终,朱元璋率领起义军推翻元朝统治,建立了明朝。
和元朝统治者摇摆不定立场所不同的是,清朝在入主中原后,就完全接受了中华文明。清朝的大部分制度都是从明朝照搬。清朝统治者大力尊崇儒学,按历代汉族王朝传统开科取士,从科举考试中选拔优秀的汉人委以官职。六部作为清朝最高决策执行机关,里面的高层官员都是满、汉各一。
“首崇满洲”是清朝的根本国策,但随着清朝统治者日渐汉化,满人的优势地位变得模糊,很多汉族官员逐渐在朝廷上占有重要席位。比如雍正皇帝的左膀右臂鄂尔泰和张廷玉,他们虽然一个是满人,一个是汉人,但两人的地位以及在朝廷上的威望都是旗鼓相当。
此外,清朝皇帝后宫团中有很多汉人女子。其中,乾隆帝的第三任皇后、嘉庆帝的生母魏佳氏就是一个汉女。
在汉文化的影响下,清朝上层社会的满人都模仿汉族文化人,除了名字本身外,还要表字(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名字)。平时大家见面都不会直呼对方姓名,而是以字相称。比如乾隆朝名臣傅恒,字春和。跟他级别相当的人在同他打招呼的时候就不会叫他傅恒,而是称其春和。
到了清朝晚期,居住在北京的满人已经大部分不懂满文和满语了,平日里大家的交流全部都是用普通话。谁要是只懂满语,不会普通话,那他在周围人眼里的地位,您就自己想去吧。更有意思的是,末代皇帝溥仪能说一口流利的京片子(北京话),但满文只会两个字:伊立(“起来”的意思)。此时的满人已经彻底融入了中华文明之中。当年的征服者,结果被中华文明彻底同化。
因此,我们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大多数人对清朝的认同度要远高于元朝了。因为清朝到后期已几乎是满汉不分了(分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