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允文只是一介书生,为什么会被评价为“千古一人”?
说到虞允文,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为什么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此人的历史事迹。
谈到南宋,人们总是摇头叹息,似乎它永远与战败、割地、赔款联系在一起。但在南宋时期,却有这样一个神奇的书生,以参谋军事的身份临危受命,以少胜多大破金军,由此又引发金国内乱,导致国主完颜亮死在自己人的手里,延续南宋朝廷足足百年。杨慎评价他"战伐之奇,妙算之策,忠烈义勇,为南宋第一",蔡东藩为他慷慨赋诗"一鼓竟能褫逆魄,六军从此服儒生",毛泽东更是击节赞叹"伟哉虞公,千古一人!"这个人就是虞允文。
早年的虞允文没有什么出奇的地方,年过四十还是地方州县的一个通判,但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虞允文在地方上兢兢业业工作,政绩斐然,渐渐的名声传入了朝廷,当时的中书舍人赵逵向高宗推荐虞允文,高宗召见虞允文相询,只见他姿貌雄伟,慷慨磊落,又对地方事务知之甚详,从容回答高宗的各种问题,因此得到了高宗的欣赏,随后他就被调入朝廷,累官至礼部郎官。绍兴三十年,虞允文奉命出使金国,金人看他是文官,故意要求他参与射箭比赛以彰显威风,谁料他一发中的,令满座金人瞠目结舌。
拜绍兴和议所赐,此时宋金之间已停战二十年,南宋的大臣们已沉湎于和平中,丞相汤思退"置边备不问",殊不知金国尝到了南侵中原的甜头,野心日益高涨,无一日不在做着覆灭南宋的准备。虞允文出使金国后暗中观察金人动向,判断金人必将再起刀兵。他回到朝廷后立即上疏称"金人必将败盟,五路出兵,希望诏命重臣商议备御之策。"但高宗置之不理。
虞允文一语中的,公元1161年秋,完颜亮率军32万,分成四路,水陆并进,向杭州开进。镇守江北的王权闻风而逃,使金人不费吹灰之力就占领了长江以北大片的土地,高宗震怒撤王权之职,命李显忠代替他,同时让宰相叶义文赴前线犒军以激励士气。叶义文不敢亲临前线,就命时任参谋军事的虞允文替他赶赴前线犒赏诸军。
谁料当虞允文赶到防御阵地采石时发现主将李显忠还未到达,而金军已经开始准备渡江。宋军此时群龙无首,人心惶惶,眼看长江天险就要这么被攻破。虞允文当机立断,把宋军将士组织起来,慷慨激昂的鼓舞他们的士气,随后着手布置兵力。他料定此前江北宋军的溃败定会使完颜亮志得意满,轻视宋军,就令步兵、骑兵沿江布防,藏于山坡之后,令水军于江中设伏,他则亲率部分兵力做出后撤的姿态。
完颜亮果然上当,没做详细的侦查就率军进行登陆。虞允文沉着冷静,等到金军部分上岸才下令出击,此时金人以为宋军早已如从前那样逃跑,正在得意之际,忽听一声炮响,沿江山坡后旌旗摇动,枪戟如林,鼓噪呐喊,如山崩地裂。金兵顿时乱了分寸。虞允文看准时机,急令张振、韩霖自两翼夹攻金军。金人刚刚登陆还没有设置阵地加之心慌意乱根本抵挡不住士气高昂的宋军,纷纷逃回船上,前队后退,后对前冲,乱作一团,虞允文又令设伏于江中的水军出击,宋军船尖炮利,像利刃一样把敌船冲击的七零八落。
然而宋军毕竟是以寡敌众,时间一长攻势就减缓下来,此时恰有一只从光州换防下来军队路过采石,虞允文立刻把他们也组织起来,命他们摇旗擂鼓,从山后到江边来回移动。完颜亮见状大惊失色,以为又有援军到来,慌忙率军后退,虞允文再令弓弩手向敌船万箭齐发,一时间金兵死伤无数,宋军大获全胜。
虞允文判断金军虽遭惨败,但必将马上卷土重来,他立即采取措施,要求将士枕戈待旦,没有一丝战胜的骄傲。果然,第二天金军又向南岸扑来,宋军严阵以待,以逸待劳挡住了金人的进攻。虞允文又暗令水军穿插到金军船队的背后,火箭齐射,顷刻间金军船队成了一片火海,完颜亮见大势已去,只得率军狼狈的逃回北岸。
完颜亮军事上的惨败引发了政治上的危机,他本人是篡位当的皇帝,得到他战败的消息,国内对他不满已久的一些贵族立刻借机谋反,拥立完颜雍为皇帝。此时完颜亮本人尚在中原腹地,得知消息决意先灭南宋,挟大胜之势班师回朝平乱。于是他加紧催促军队试图从瓜州过江,可惜这一计划再被虞允文所阻,他准确判断完颜亮登陆位置,然后星夜率军赶赴增援,居然赶在金军渡江前来到了阵地前。他再施前计,命麾下将士大张旗鼓,显示兵力十足。金军见虞允文到来,心惊胆战不愿进攻。完颜亮却全然不顾麾下的心思,强令三日内渡江。部将们忍无可忍,在完颜宜人的率领下,冲进大营,杀死了他们的皇帝完颜亮。随后与宋军进行了议和。
采石之战就以完颜亮的死落下来帷幕,虞允文由此一跃成为天下皆知的名将,此后的数十年,他为赵家江山立下汗马功劳,在外,安抚四川,使蜀地军政为之刷新,在内则宰执朝廷,选拔贤能。他生前封爵雍国公,死后追赠太师,为南宋一代名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