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秦国在此战中的失误 结果多让六国多活了二十几年
今天为什么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秦国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历史上的这场战争,推迟了秦国灭六国的步伐。
在秦国和其它几国之间,除了长平之战,还有一场至关重要的战役,那就是:邯郸之战。
在长平之战中,秦军击败了赵韩联军,歼灭了赵军45万;在邯郸之战中,赵、魏、楚几国联军击败了秦军,还收复了很多失地。邯郸之战对于列国形势的影响,比长平之战要大一些,它给了除秦以外其它国家喘息的机会。“毛遂自荐”,“脱颖而出”,“虚左以待”,这些成语,都是出自这场战役的。
长平之战输了以后,秦国继续攻打赵国。虽然,赵国节节败退,但是,却仍然在拼力抵抗。秦国在离赵国都城邯郸仅六七十里的武安之后,便也成了强弩之弓,出现了“国须明基”的情况。而秦国这时候的处境有些尴尬,想要一鼓作气灭掉赵国却怎么也灭不掉,而且,周围还有楚、魏、齐几国在虎视眈眈。
于是,秦国在这个时候,则选择接见赵国的使节同意议和。但是,即使是议和,秦国国君也是一副盛气凌人的样子。他要求赵国国君到秦国的都城咸阳以表示赵国和谈的诚意。因为前事之鉴,赵国的群臣都很是反对,不愿意国君前往秦国。但是,为了自己的国家,赵王不管臣子怎么说,还是去了秦国和谈。
此时,秦国国君给出的和谈条件,则是:赵国给秦国六座城池,秦国就不打赵国了。
在赵国国君回到赵国以后,说出了秦国的要求之后,以虞卿为首的反秦派大臣,坚决反对给秦国割地。因为,秦国退兵是因为没有力气去啃赵国这块硬骨头了,现在白送六座城给秦国,还不如把这几座城给其它的国家,组织这些国家一起攻打秦国,说不定还能把秦国占领的那些土地给抢回来。
赵王在权衡利弊之后,觉得大臣说的没错,便不再和秦国继续和谈下去了。之后,他把灵丘送给了楚国,和楚国联盟准备对抗秦国。赵王这样下秦国的面子秦王自然不干,在议和八个月之后,秦军就打到了赵国的都城邯郸。但是,攻城战并不好打,秦国围着邯郸怎么也打不下来。
此时,秦王觉得是主将没有用,于是,便想让老将白起出马,但是,白起却并不看好这场战争,本来就不打算去。而秦王,却派了他的对头范雎去劝说,白起干脆说自己有病去不了。
之后,愤怒的秦王便派了其它将领前去。
围了邯郸八九个月,邯郸也没有打下来。
看着这样的局势,秦国的盟友联合攻打赵国、齐国、魏国的立场,都开始动摇了。魏国国君的弟弟是信陵君,他们的姐姐是赵国宰相平原君的夫人,平原君和他的夫人一直写信给魏王和信陵君,陈说利害关系,唇亡齿寒,希望魏国救援赵国,而魏王却顾及秦王,不敢派兵支援。
之后,魏国信陵君虚左以待的隐士进献计谋,使得信陵君带着八万精兵支援赵国。而后,春申君带着楚国的援军支援邯郸,这便是毛遂自荐的由来。赵、楚、魏联军碰头之后,对抗秦军就占据了优势。不仅人多,而且,人才也多,在这样的局势之下,秦军屡屡失利。
就这样,打了大概三四个月。虽然,秦军派出援军增援,但是,却并没有什么作用。加入援兵,还是输掉了这场战役。因为这次失败,秦王迁怒白起,觉得是他不肯上前线的原因,再加上,范雎进谗言,秦王让白起自杀。而秦国,不只是战争失败,还失去了一员将才。
另有一说白起抗命不遵原因是:白起深知自己如果再次引兵攻赵,换来的将是赵国全国的抵抗。因为长平之后赵国深恨白起,所以昭王再次攻赵时,白起应该是最不适合当统帅的人选。史载:“白起死非其罪,秦人很怜惜他,乡邑地方都建祠祭祀。”
在邯郸之战胜利之后,赵、楚、魏联军尝到了甜头,继续追击秦军。
在之后的战役中,虽然,秦军也有过胜利,但是,最终赵国还是收复了武安太原,魏国占领了陶、卫之地,韩国收复了汝南大片地区。就这样,几国联军形成的合纵抗秦联盟日益稳固。之后,在秦国想继续攻打赵国的时候,魏国、韩国、楚国再次把赵国救了下来,而秦国此次出兵也落得个撤兵的下场。
在之后的几年里,秦国虽然还是在不断出兵攻打各国,甚至,歼灭了东周和西周两个小国。但是,秦国的势头还是不如以往了,看起来一副衰落的架势。慢慢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赵国恢复了元气,在抗秦合纵联盟里,担任了组织者和领导者的角色,而其它国家的军事实力,也有所提升。
邯郸之战的失败,打断了秦国咄咄逼人的气势,使得秦国不能一鼓作气的打下其它国家。而一向主动出击的秦国,甚至,有三四年的时间,没有对六国发动战争。这样的情况,自然给了其它国家喘息和发展的时间,这场战争可以说是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秦国统一的步伐。
此战也表明,客观条件是否具备和主观指导的正确与否,对于战争胜负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然而,虽然这场战争阻碍了秦国的统一步伐,但是,自秦始皇执政之后,秦国就变得势不可挡了。
公元前259年,嬴政出生在了赵国都城邯郸,之后因吕不韦“奇货可居”回到秦国。到了公元前247年,13岁的嬴政继承王位。之后,自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国先后灭掉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最终,建立起了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秦朝。
参考资料:
【《战国策·卷五·秦三》、《史记·秦本纪》、《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资治通鉴·卷五·周纪五》、《史记·卷七十六·平原君虞卿列传》】